无约束优化:共轭梯度法及其优势

需积分: 50 9 下载量 19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6.27MB PPT 举报
"共轭梯度法-无约束最优化方法" 共轭梯度法是一种用于求解无约束最优化问题的高效算法,起源于解决线性方程组的问题,后来被扩展到寻找函数的最小值。它是由Hestenes和Stiefel在1952年首次提出,而Fletcher和Reeves在1964年将其发展为适用于无约束优化的方法。 共轭梯度法的基本思想结合了最速下降法和共轭方向的概念。最速下降法每次迭代都沿着当前点梯度的负方向移动,以期望快速降低目标函数值。然而,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搜索路径呈现锯齿状,影响收敛速度。共轭梯度法则通过构造一组共轭方向来改善这一问题。这些方向在迭代过程中彼此正交,从而避免了最速下降法中的曲折路径,提高了收敛效率。 在共轭梯度法中,每一迭代步不只是简单地沿着当前梯度的负方向,而是找到一个与前一步方向共轭的新方向,使得在该方向上的一维搜索能够充分利用之前的信息,避免重复探索已知的下降区域。这种方法的一个关键特性是,如果目标函数是二次且正定的,那么共轭梯度法可以在有限的步数内收敛到全局最小值,展现出二次终结性。 在实际应用中,例如在MATLAB环境中,我们可以用符号计算工具来定义和操作目标函数,计算梯度和海森矩阵,进而执行共轭梯度法的迭代过程。例如,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定义一个二维函数,初始化迭代点,计算梯度和海森矩阵,然后根据共轭梯度法的步骤更新迭代点,直到梯度的范数小于某个预设的阈值(这里使用的是`norm(g0)>eps`作为停止条件)。 除了共轭梯度法,无约束最优化领域还包括多种其他方法,如牛顿法,它基于函数的泰勒展开和海森矩阵;变尺度法,通过调整步长来改进搜索效率;步长加速法,如高斯-赛德尔或拟牛顿法;旋转方向法和方向加速法,旨在改善搜索方向的选择;以及信赖域方法,通过限制每一步的搜索范围来保证稳定性和收敛性。最小二乘法则是一种特定的优化方法,用于找到使残差平方和最小化的参数估计。 无约束最优化问题的求解通常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一维搜索,而选择合适的搜索方向是优化效率的关键。共轭梯度法因其快速的收敛速度和较低的存储需求,在解决大规模线性优化问题时尤其受到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