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MeV中子在钼核小角弹性散射实验研究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5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213KB PDF 举报
"14.2MeV中子在钼核上的小角弹性散射测量 (1987年),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利用伴随粒子飞行时间方法和屏蔽源几何装置,测量了14.2MeV中子在铝核上的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对比了球形核光学模型计算结果。" 这篇论文详细描述了1987年在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测量14.2MeV中子在铝核上小角弹性散射的现象。实验采用了伴随粒子飞行时间法(Time-of-Flight, TOF)以及特殊的屏蔽源几何装置,覆盖了1.7°到10°的角度范围。这一方法允许研究人员精确地测定中子与铝核相互作用的弹性散射过程。 在核工程中,铝及其合金作为重要的结构材料,其与中子的弹性散射截面数据至关重要。然而,在8到20MeV的中子能量范围内,关于弹性散射截面的实验数据相对匮乏,导致数据的编评和应用存在困难。论文指出,弹性散射截面随中子能量的变化趋势在这个能区并不明确,因此需要更精确的实验数据来填补空白并提升数据质量。 实验结果与文献中的一家测量数据相结合,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弹性散射角分布曲线。通过拟合勒让德多项式,可以得到弹性散射积分截面。此外,实验还关注了可能存在的小角“反常散射”现象,即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观察到的异常散射行为。通过对实验数据减去Schwinger散射的贡献并与球形核光学模型计算对比,以验证铝核上是否存在这种现象。 实验使用了400KV高压倍加器产生的200KV初级电子束轰击锎(Californium)靶,通过T(n, α)4He反应生成14.2MeV的中子。采用的探测器是56AVP型光电倍增管上50μm厚的ST401塑料闪烁体,用于捕捉伴随产生的α粒子。 这篇论文的工作对于理解和优化核工程中的中子交互作用,以及提高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数据。通过这种方式,科研人员可以更好地预测和控制中子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特性,从而在设计核反应堆和其他核技术应用中做出更准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