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简答题总结:从人工管理到数据库阶段

需积分: 10 12 下载量 6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2 收藏 79KB DOC 举报
数据库原理各章节简答题总结 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须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本文档总结了数据库原理的各个章节中的重要简答题,帮助理解数据库的核心要素。 1. 数据管理的三个阶段: - 人工管理阶段:数据不保存在机器中,无专门软件管理,数据面向程序。 - 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可长期保存,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有别,数据可重复使用。 - 数据库阶段:采用复杂数据模型,高数据独立性,用户接口方便,具备数据控制功能,支持多种操作粒度。 2. 数据冗余与数据不一致性: 文件系统存在的问题,导致数据库阶段引入数据独立性,以减少冗余并确保数据一致性。 3. 数据描述的三个领域: - 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 - 信息世界:现实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实体、实体集、属性和标识符。 - 机器世界:信息世界在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如字段、记录、文件和关键码。 4. 数据描述的形式: - 物理描述:数据在存储设备的实际存储方式。 - 逻辑描述:程序员或用户操作的数据形式,抽象的概念化数据。 5. 数据模型分类: - 概念数据模型:如ER模型,用于描述信息结构,独立于计算机系统。 - 结构数据模型:面向数据库逻辑结构,包括关系模型、网络模型、层次模型等。 6.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 - 实体:现实世界中的对象。 - 属性:描述实体的特征。 - 关系:实体间的联系。 - 关键码: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组合。 7. 数据独立性: - 物理独立性:用户无需关心数据如何在物理设备上存储。 - 逻辑独立性: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不影响应用程序。 8. 数据控制功能: - 安全性: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访问数据。 - 完整性: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 并发控制:处理多个用户同时访问数据的情况。 - 恢复:在系统故障后恢复数据到一致状态。 9.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角色: - 提供数据定义、查询、更新和控制功能。 - 实现数据独立性。 - 管理数据库的创建、维护和使用。 10. 数据库设计: - 需求分析:理解用户需求。 - 概念设计:建立概念模型,如ER图。 - 逻辑设计:将概念模型转换为特定数据库模型。 - 物理设计:考虑存储效率,将逻辑模型转换为物理模型。 以上内容涵盖了数据库原理的关键知识点,包括数据管理的发展、数据模型、数据独立性、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等,是理解和掌握数据库理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