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nel-1A SBAS-InSAR揭示马脊梁矿区18个月沉降规律与影响因素

需积分: 0 7 下载量 15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3 收藏 51.19MB DOCX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 SAR-InSAR)技术中的短基线子集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y, SBAS-InSAR)在马脊梁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SBAS-InSAR作为一种高级的干涉处理方法,通过选取合适的小基线对,可以提高干涉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尤其适合大面积且密集观测区域的形变监测。 研究者使用了48个 Sentinel-1A 影像数据,这是一个欧洲空间局发射的地球观测卫星系列,其高分辨率和高重复覆盖频率为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源。通过SBAS-InSAR技术处理,他们成功地获取了马脊梁矿区18个月的地面形变速率和累积形变量信息。结果显示,该矿区的沉降情况相当显著,最大沉降速率达到了每年163.31毫米,显示出地表运动的动态变化。 进一步的分析中,研究人员对18个月的累计沉降进行了线性和非线性拟合。非线性拟合的结果显示,矿区地面沉降趋势并非均匀,而是呈现先缓慢,然后快速,再缓慢的变化模式,R²值高达0.9989,这揭示了形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复杂地质过程。这说明地表沉降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如地壳运动,还可能与人为活动,如采矿作业,地下水开采等紧密相关。 此外,降雨作为一项重要的外部因素,在地表形变中起到了显著作用。研究强调了降雨量与沉降速率之间的关联,这为后续的地表稳定性评估和灾害预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研究证明了SBAS-InSAR技术在监测马脊梁矿区地表形变方面的高效性和准确性,为地质灾害防范和矿产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包括SBAS-InSAR、马脊梁矿区、形变速率、累积形变量和非线性拟合,这些词汇涵盖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和研究重点。该研究对于理解矿山开采对地表形变的影响,优化资源开采策略以及提升地表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