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研发投入公司估值策略:解决难题与创新方法

0 下载量 13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3 收藏 1.14MB PDF 举报
本文是一篇关于科创板公司估值难点及其解决方案的专业分析报告,主要针对的是大量研发投入的公司。科创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板块,其定位明确支持生物制药和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产业,预示着这类企业的数量将会增加。然而,由于研发投入通常采用费用化而非资本化的会计处理,这给估值带来了挑战。 报告指出,对于这类企业,传统的估值方法如绝对估值(例如,使用ROIC(资本回报率)和再投资率预测增速)会因研发投入的会计处理问题而失效,因为费用化会导致营业利润等核心预测指标失真,进而影响增速预测的准确性。这使得投资者在使用公式g=再投资率*已投资本回报率时,计算结果可能不准确。 相对估值方面,传统的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等倍数指标也会受到影响,因为研发投入费用化使得每股收益(EPS)和每股净资产(BPS)等财务指标失真。试图通过简单的调整,比如考虑调整后的净利润,仍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此外,选择同行业的可比公司在估值时也面临相似困境,因为这些公司同样存在研发投入费用化的会计处理问题。 报告的解决方案探讨可能包括但不限于:(1) 引入创新的估值模型,考虑研发投入对未来价值的影响,如通过折现现金流模型或经济增加值(EVA)等;(2) 分析研发投入的质量和转化率,将其视为潜在收益的指标;(3) 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寻找非财务数据,如专利数量、技术先进性等来辅助估值;(4) 对于研发投入的资本化处理,如果可能,等待公司政策改变或市场环境认可时,调整会计处理;(5) 建立更加全面的公司基本面分析框架,综合考虑研发投入的战略意义和长期潜力。 总结来说,本报告深入剖析了科创板大量研发投入公司估值的复杂性,强调了现有估值方法的局限,并提出了针对这一问题的具体思考和可能的改进路径,这对于投资者理解和评估此类公司的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需充分认识到潜在的利益冲突,确保多元化分析和谨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