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心脏周细胞血管生成特性和纳米颗粒摄取研究

0 下载量 14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7 收藏 422KB PDF 举报
"原代提取大鼠心脏周细胞的血管生成特性及荧光纳米颗粒摄取" 这篇论文研究了原代提取的大鼠心脏周细胞的血管生成特性和其对荧光纳米颗粒的摄取能力。心脏周细胞,又称血管周细胞,是血管壁中的一种关键细胞,它们包围并支持毛细血管,参与血管稳定和血管新生的过程。这项研究由卢彦昭、史立业和齐国先等人进行,得到了2012年博士点基金新教师类课题的支持。 实验采用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样本,通过原代提取技术获取心脏周细胞。细胞经过常规消化和计数后,被接种到基质胶中,置于细胞培养箱内进行观察。研究人员在倒置显微镜下记录了细胞在12小时和24小时内的血管生成情况。结果显示,细胞在12小时内开始形成管状结构,而在24小时时,这种结构发展成为更复杂的网状网络,显示出强大的血管生成能力。 此外,研究还涉及了荧光纳米颗粒的应用。这些纳米颗粒被添加到周细胞的培养基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细胞被甲醇和丙酮固定,然后用NAPI染色核。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荧光纳米颗粒能够被心脏周细胞有效摄取,且表达清晰,这为研究纳米材料在细胞内的运输和可能的生物医学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 该研究的关键词包括“周细胞”、“血管生成”和“纳米颗粒”,表明其主要关注的是心脏周细胞在血管新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纳米技术在这一领域中的潜在应用。中图分类号为[R34],通常代表基础医学研究,暗示了这项工作在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贡献。 这篇论文揭示了心脏周细胞的血管生成特性,证明了它们在体外能够形成血管样结构,并且能够有效地摄取荧光纳米颗粒。这些发现对于理解血管生成的机制,以及开发新的靶向治疗策略,比如利用纳米颗粒传递药物或基因来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