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特征的数字图像真实性鉴别模型:新方法与有效性验证

0 下载量 15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9 收藏 547KB PDF 举报
本文研究的是"基于生命特征的数字图像真实性鉴定模型",发表于2017年,由芦明和牛少彰两位作者共同完成。两位作者分别来自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和辽宁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其中芦明专注于信息安全和计算机取证,而牛少彰则是一位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也包括信息安全和计算机取证。 研究的背景是随着数字图像的广泛应用,确保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变得至关重要。传统的图像篡改检测方法可能存在误判,因此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利用生命特征来进行数字图像的真实性鉴定。生命特征,此处可能指的是生物体在不同阶段或条件下的独特变化,如皮肤纹理、虹膜图案等,这些特征在数字图像中的体现可以作为判断其真伪的依据。 该模型的核心思路是从图像的生命特征出发,检测并分析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变化。它强调通过比较图像在加工前后的真实性和差异,构建一个真实性评判模型,以此来准确评估图像的真实性。这种方法旨在减少因误操作或恶意篡改导致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误判,提高数字图像鉴定的可靠性。 研究的方法论涵盖了数据采集、特征提取、以及使用这些特征构建和训练评判模型的过程。可能涉及到的技术包括图像处理算法、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特别是那些能够捕捉到微妙生命特征变化的算法,如深度学习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370195)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4132060)的支持,这表明这项研究得到了学术界对新兴信息安全问题研究的重视。 实验部分展示了所提出的模型的有效性,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验证了模型在区分正常修改和恶意篡改方面的高准确度。研究成果被发表在《……》期刊上,获得了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为1001-3695(2017)01-0251-05,同时具有DOI:10.3969/j.issn.1001-3695.2017.01.057。 这篇研究论文为数字图像的真实性保护提供了一种创新且精确的方法,对于保障网络安全、打击图像欺诈行为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