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KNN算法实战:鸢尾花数据集分类详解

125 下载量 1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1 10 收藏 215KB PDF 举报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使用Python的KNN算法对经典的鸢尾花数据集进行分类。KNN,即k-近邻算法,是一种基于实例的学习方法,它依据样本间的距离度量,通过找到新样本k个最近邻居来进行分类决策。核心思想是根据多数邻居的类别决定待分类样本的归属。 首先,我们将通过以下步骤理解KNN算法: 1. 基本概述:在kNN算法中,选择一个合适的k值(如k=5或k=10),对于新的未知样本,将其与训练集中所有样本的距离进行计算,选择k个最接近的样本。这些样本所属的类别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就是新样本的预测类别。 2. 具体步骤: - 计算样本间距离:常用距离度量有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等。 - 排序距离:从小到大排列邻居。 - 找出k个最近邻:取前k个样本。 - 统计类别:计算各类别的频次。 - 返回预测类别:基于频次最高的类别作为预测结果。 接着,我们转向鸢尾花数据集:鸢尾花数据集由3种不同物种的150个样本组成,每种鸢尾花有4个特征: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这个数据集是sklearn库中的经典案例,通常被用来演示监督学习算法,特别是kNN。 在实现部分,作者提供了两种方法: 1. 方法一: - 使用`sklearn.datasets.load_iris()`加载数据集。 - 利用`train_test_split()`进行数据集划分,通常会分割成训练集和测试集。 - 使用`KNeighborsClassifier()`函数,设置邻居数k。 - 调用`fit()`方法训练模型,并使用`predict()`方法进行预测。 2. 算法流程图:展示了整个流程,包括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和预测等步骤。 通过这个教程,读者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Python的KNN算法对鸢尾花数据集进行分类,以及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实施和评估模型性能。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对于进阶者则是提升技能和理解算法原理的一个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