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图像解译:TM数据波谱段与定性分析

需积分: 24 4 下载量 6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1 收藏 8.17MB PPT 举报
"TM数据的波谱段涵盖了从0.45至2.35微米的多个光谱段,包括蓝绿、绿红、红、近红外、热红外等,这些波段在遥感图像解译中起着关键作用。遥感图像解译是通过分析遥感图像获取地物信息的过程,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本课程主要关注定性解译,涉及人类视觉要素、亮度适应、彩色特点以及遥感数据处理的相关知识。" 遥感图像解译是遥感领域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对卫星或航空遥感图像的分析,以识别和理解地表特征。在第三讲中,重点讲解了定性解译方法,这是基于人类视觉系统对图像的感知和理解。 首先,人类视觉要素包括锥状体和杆状体两种光感受器。锥状体集中在视网膜中央凹,负责日间视觉,对颜色敏感且分辨率高;杆状体则广泛分布于视网膜表面,适用于夜间视觉,对低光照条件下的图像敏感。两者在视网膜上的分布影响了我们对图像的感知和解析。 亮度适应是人眼对不同光强度环境的调整能力。人眼的适应范围非常广,从极低的烛光到强烈的氙气大灯。费克纳法则描述了主观亮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关系,这使得人眼在不同亮度环境下都能感知到光的变化。然而,人眼在特定适应级别下辨别光强度变化的能力是有限的,通常可以通过韦伯实验来研究这一特性。 在遥感图像处理中,了解人类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对于图像显示和解释至关重要。例如,通过彩色模型和彩色变换,可以优化图像的视觉效果,使地物特征更易于识别。图像融合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结合在一起,增强图像的细节和信息含量。而彩色增强技术则可以突出图像中的某些特定特征,帮助解译员更好地理解地表情况。 遥感数据的校正是解译前的重要步骤,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以消除大气影响和传感器本身的误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是根据图像的色彩、纹理、形状等特征,结合地理知识来识别地物的过程。 遥感图像解译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包括遥感器的特性、人类视觉系统的运作、图像处理技术和地理信息的综合运用。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有效地从遥感图像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