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P用例下的需求管理:追踪策略与分类

0 下载量 7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5 收藏 305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RUP)背景下,如何通过用例模型进行有效的需求管理,并强调了需求可追踪性的重要性。在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特别是当采用像RequisitePro这样的工具时,需求的复杂性可能导致混淆,因此需要一种策略来清晰地捕捉和追踪各种类型的可追踪性项,如需求、问题、假设、词汇表术语、角色和测试等。 "可追踪性项"这一概念指的是需要明确与其他文本或模型元素关联起来跟踪依赖关系的任何元素。在RequisitePro中,它通过实例化特定的需求类型来表示这些关联。尽管大部分开发流程中存在隐含的可追踪性,如命名约定、模型间的映射和模型项间的直接关系,但文章强调了制定明确的策略来管理这些显性和隐性可追踪性。 文章提供了几种可追踪性策略的分类,包括: 1. **图解符号**:用于可视化和明确定义需求间的依赖关系,有助于理解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2. **支持的可追踪性类型**:涵盖不同类型的需求,确保每个元素都有明确的追踪路径。 3. **无用例模型**:可能指的是一种没有充分利用用例作为核心需求管理手段的方法,可能不够直观或难以捕捉需求全貌。 4. **唯用例模型**:强调用例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所有需求都通过用例来表达和管理。 5. **用例模型定义产品特性**:用例模型不仅描述功能,还能定义产品的特性,使需求更具具体性。 6. **特性驱动用例模型**:以产品特性为导向,用例设计围绕这些特性展开,提升需求管理的效率。 7. **用例模型作为需求规约的解释**:强调用例模型在解释和传达软件需求规范方面的角色,帮助各方理解。 8. **用例模型调和需求集**:将多个传统需求来源统一于一个用例模型,减少需求冲突和误解。 最后,文章提倡采用混合方案,结合图解符号、明确的追踪机制和适当的模型策略,以便在RUP中实现高效的需求管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通过这种方法,项目的涉众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跟踪需求的变化,提高沟通效率和项目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