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实现双向循环链表详解与代码示例

4 下载量 12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9 收藏 55KB PDF 举报
C++实现双向循环链表是一种数据结构,它在链表的基础上增加了双向连接,即每个节点不仅包含一个指向前一个节点的指针(称为前驱或左链),还有一个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称为后驱或右链)。这种设计使得数据访问更加灵活,能够从任意方向遍历链表。 双向循环链表的特点在于它有一个特殊的附加头结点(通常称为first),这个结点没有实际数据,但它的左链(lLink)指向链表的尾节点,右链(rLink)则指向链表的第一个有效节点。这种循环结构使得链表在最后一个节点之后自动与第一个节点相连,形成一个无头无尾的闭合环。 在C++中,我们首先定义了一个模板类`DblNode`,它包含了数据域`data`,以及两个指针成员变量`lLink`和`rLink`。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这些指针。接着,我们定义了一个模板类`DblList`,它代表双向循环链表。这个类提供了多个方法: 1. 构造函数:包括一个用于创建附加头结点的默认构造函数,以及一个接受初始数据值和左右指针的构造函数。 2. 析构函数:在链表不再需要时,用于释放内存。 3. `createDblList()`:用于初始化并构建双向链表,可能包括插入节点或连接现有节点的操作。 4. `Length()`:这是一个常量成员函数,返回链表的长度,通过遍历链表来计算。 5. `isEmpty()`:用于判断链表是否为空,通常是检查头结点的左右链是否为空。 6. `getHead()`:获取附加头结点的引用。 7. `setHead()`:设置附加头结点的地址,这对于管理循环结构很重要。 8. `Search(const T& x)`:沿后继方向查找值为`x`的节点。 9. `Locate(int i, int d)`:在链表中定位第`i`个节点,`d`可能是节点索引或者特定条件下的查找依据。 实现这样的双向循环链表需要理解节点的插入、删除操作,以及如何维护附加头结点的正确连接。同时,遍历、查找和插入操作可能会涉及指针的更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C++代码的具体实现会涉及到这些核心逻辑,包括内存分配、节点复制、链表操作以及异常处理等细节。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和实现这种数据结构有助于提高编程技能,尤其是在处理动态数据结构和算法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