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义与机器学习的混合情感分类框架:提高中文文本精度

需积分: 35 51 下载量 10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0 1 收藏 1.37MB PDF 举报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快速、准确和全面地分析海量互联网文本中的情感倾向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文本情感分类主要分为两大类方法:基于语义理解和基于有监督的机器学习。语义理解方法凭借其对不同领域的文本适应性,试图捕捉文本的深层含义来识别情感,但中文的复杂性,如句式多样性与搭配灵活性,导致其分类精度受限。另一方面,有监督的机器学习通过训练模型来识别情感,如支持向量机、决策树或深度学习等,通常能实现较高的情感分类精度。然而,这些模型在特定领域的优秀性能往往无法迁移到新的领域,缺乏泛化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混合语义理解和机器学习的中文情感分类算法框架。首先,采用信息增益技术对高维文本进行特征降维,这有助于减少噪声并提取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然后,将优化的语义理解和机器学习策略结合起来,通过结合语义解析技术(如词向量表示、语义角色标注)与机器学习模型(如集成学习方法),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对不同领域文本的理解。 具体来说,算法框架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特征预处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处理文本数据,如分词、去除停用词、词干提取等,以减少噪声并提取核心词汇。 2. 语义特征提取:通过词向量表示(如Word2Vec或BERT)捕捉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以及利用语义角色标注识别句子中关键的情感承载词汇和短语。 3. 特征降维:利用信息增益算法筛选出最有影响力的特征,降低数据维度,提高模型效率。 4. 混合模型构建:结合深度学习(如CNN或RNN)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如SVM或随机森林),形成一个融合的分类器,同时考虑全局语义和局部上下文信息。 5. 模型训练与评估:在大规模标记的训练数据上训练模型,然后在不同领域进行交叉验证,确保模型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通过多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了这种混合算法框架在处理不同领域中文文本时,不仅提高了情感分类的精度,而且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鲁棒性。这项工作为解决中文情感分类中的难题提供了一种创新且实用的方法,对于提升大数据环境下的文本情感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