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修改后文法翻译模式解析

需积分: 47 2 下载量 2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6.82MB PPT 举报
"这篇资源是关于编译原理的课件,主要讲解了修改后文法的翻译模式,涉及编译器的基本结构、高级语言语法、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指导的翻译、存储分配、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内容。课件还介绍了教学设计方法,包括自顶向下、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设计的目标。" 在编译原理中,修改后文法的翻译模式是一种处理条件语句的技术。以给定的例子来说明,这里有两条规则: 1. C→if E then 2. T→ C S1 else 这个例子中,C代表条件表达式,E代表逻辑表达式,S1代表then部分的语句序列。翻译模式中涉及到的BACKPATCH函数用于更新指针,确保程序流程的正确跳转。例如,当E为真时,程序应跳转到nextquad,这就是BACKPATCH(E.TRUE, nextquad)的作用,它将E的TRUE分支指向nextquad。同时,C.nextlist被设置为E.false,这意味着如果条件不满足,则跳转到E的FALSE分支。 接着,q=nextquad是为了记录当前的四元组位置,emit(j,-,-,-)生成一个新的四元组,通常四元组用来表示指令操作。T.nextlist=MERG(S1.nextlist, q)意味着合并then部分S1的后续指令列表和当前四元组的位置q,这样保证了在执行完then部分后,能够正确地继续执行。最后,BACKPATCH(C.nextlist, nextquad)确保条件不满足时,程序会跳转到else部分或后续代码。 编译器的基本结构通常包括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语义分析器、中间代码生成器、代码优化器和代码生成器。词法分析器负责将源代码分解成一个个的符号或标记;语法分析器根据文法规则解析这些标记,构建抽象语法树;语义分析器则检查程序的逻辑和语义,并生成中间代码;中间代码生成器将抽象语法转换为更易于优化的中间代码;代码优化器对中间代码进行改进,提高执行效率;最后,代码生成器将中间代码转换为目标机器代码。 教学设计方面,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逐步解决,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课程设计被构建成一个应用平台,通过实验加深理论理解,强调实践操作。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编译器的设计和构造方法,以及如何处理各种编程语言的翻译。 预备知识包括形式语言与自动机、至少两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和数据结构,这些都是编译原理学习的基础。通过学习编译原理,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内部工作机制,还能为将来开发编译器、解释器或其他语言处理工具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