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oot启动分析:start.S与lowlevel_init.S解析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需积分: 47 105 下载量 14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4 2 收藏 203KB PDF 举报
"Uboot启动分析笔记——探讨start.S与lowlevel_init.S在ARM系统中的作用" 在深入理解U-Boot启动流程时,start.S和lowlevel_init.S是两个至关重要的组件,它们构成了U-Boot的初始阶段,即Stage1。通过对这两部分代码的详细解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掌握ARM系统的启动机制以及U-Boot的移植过程。 首先,U-Boot的链接脚本u-boot.lds在构建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指定了程序各个部分的链接顺序和内存布局。OUTPUT_FORMAT定义了输出格式为32位的小端ARM ELF,而OUTPUT_ARCH确定了目标平台为ARM架构。ENTRY(_start)标识了程序的入口点,即_start,这通常是位于ROM(或Flash)的0x0地址处。 接下来,SECTIONS部分详细描述了内存的划分。.text段包含了CPU的启动代码(如start.o)以及lowlevel_init.o,这些是初始化代码。.rodata段存放只读数据,.data段存放初始化数据,而.got段则用于全局偏移量表(Global Offset Table),这对于动态链接是必要的。此外,还有特定于U-Boot的.u_boot_cmd段,它包含了所有U-Boot命令的定义。 start.S通常是汇编语言编写的第一行代码,它的任务是初始化处理器状态,比如设置堆栈指针、禁用中断、初始化C环境,以便能够安全地调用C语言函数。在这个阶段,CPU从固件中的地址0x0开始执行,通常是加载到SRAM中的代码。 然后,lowlevel_init.S接过了启动的接力棒。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硬件初始化,包括但不限于设置内存控制器、初始化时钟、配置GPIO、初始化串口通信等。这些操作都是为了让系统具备运行更高层次软件(如 Stage2 或 Linux 内核)的基本条件。低级别初始化完成后,控制权会传递给C代码的main()函数,进一步执行更复杂的系统设置和引导流程。 理解start.S和lowlevel_init.S的工作原理对于任何想要在ARM平台上移植或调试U-Boot的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阅读相关的技术文档,例如《U-Boot启动过程完全分析》和《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完全手册》,可以加深对整个启动流程的理解,并有助于解决实际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韦东山的著作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在U-Boot的启动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它们共同确保了系统能够从静态固件过渡到运行用户应用程序的动态环境。深入学习这些底层机制,不仅能够提升开发者的技术水平,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优化和定制嵌入式系统的启动流程,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