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膜耐受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探索与挑战

0 下载量 8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234KB PDF 举报
"粘膜耐受及其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 刘玉兰,张珊珊,陈宁 -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本文主要探讨了粘膜耐受这一免疫学概念及其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中的潜在应用。粘膜耐受是指通过粘膜途径给予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状态,这一过程在治疗多种免疫相关疾病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粘膜耐受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克隆清除(Clonal Deletion):体内免疫系统识别并消除对自身抗原反应的T细胞,防止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 2. 克隆失能(Clonal Anergy):T细胞在接触抗原后变得无反应,即使再次遇到相同抗原也不会引发免疫应答。 3. 主动抑制(Active Inhibition):通过调节性T细胞(Treg)等细胞的活性,抑制免疫反应的激活。 4. 旁观者抑制(Bystander Inhibition):未直接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通过旁分泌信号影响其他细胞,降低整体免疫反应。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是由于免疫调节异常导致的慢性肠道炎症。动物实验表明,通过诱导粘膜耐受可能有助于治疗IBD,但实际应用面临挑战,因为IBD的确切致病抗原尚未明确,这使得建立特异性的粘膜耐受策略困难。此外,肠道持续的炎症状态可能影响口服耐受的诱导,进一步复杂化了粘膜耐受在IBD治疗中的应用。 未来的研究方向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如何在IBD患者中有效诱导粘膜耐受,包括寻找可能的特异性抗原、优化抗原递送方式以及理解肠道炎症环境对耐受诱导的影响。同时,发展新的策略以克服目前存在的障碍,例如利用Treg细胞的调控作用,或者开发能够穿越炎症环境传递抗原的新型载体。 关键词:胃肠病学;粘膜耐受;炎症性肠病 该研究为理解和治疗IBD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实际临床应用仍需更多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来验证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