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动作表与文法分析

需积分: 47 2 下载量 9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6.82MB PPT 举报
"该资源是一份关于编译原理的课件,主要讲解了动作表的动作规定,包括移进、归约、接受和出错四种情况,并给出了文法4.3 G[E']的具体规则以及对应的分析表。此外,还介绍了课程的教师、目的、预备知识、内容概览、教学设计和编译过程的概述。" 在编译原理中,动作表是解析器设计的关键部分,用于指导解析过程。课件中提到了动作表的动作规定,包括以下四类: 1. 移进(Shift): 当遇到某种输入符号时,需要将该符号 ai 移进输入缓冲区并转移到状态 sm。同时,将 s=action[sm, ai] 送入分析栈,这通常发生在LL(1)或LR类型的解析中。 2. 归约(Reduce): 如果当前分析栈的顶部符号能匹配规则 rj: A→Xm-r+1Xm-r+2…Xm,那么执行归约操作。这意味着我们从栈中弹出相应数量的符号,并替换为非终结符 A,然后状态转移至 s=goto[sm-r, A]。 3. 接受(Accept): 当解析到输入结束并且分析栈状态满足结束条件时,表明输入的程序是有效的,此时宣告解析成功,可以输出目标代码或执行其他结束操作。 4. 出错(Error): 当解析过程中遇到不符合文法的输入或者无法确定下一步动作时,解析器会发出出错信号,通常需要采取恢复策略,如回溯或错误恢复。 课件还给出了文法4.3 G[E'],这是一个简单的表达式文法,包含了表达式E'、E、T和F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运算符优先级。对应的分析表用于指导如何根据文法规则进行解析。 编译原理课程的目标是教授如何设计和构建编程语言的编译器,涉及的预备知识包括形式语言与自动机、至少两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和数据结构等。课程内容涵盖编译器的基本结构、高级语言语法描述、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存储分配、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多个方面。 教学设计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结合问题驱动,通过实际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加深理解,并强调前后知识的联系,以确保学习效果。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编译器设计的核心技术和流程,了解编译过程的各个环节,从源代码到目标代码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