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心理剖析与管控策略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7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165KB PDF 举报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首要因素,尤其是那些故意性的不安全行为。这些行为源于员工的特定心理状态,如逐利心理、投机心理、省能心理和逞能心理。 1.1 逐利心理:在计件或计量工作的环境中,部分员工为了提高收入,可能会忽视安全规程,一味追求效率。例如,为达成高产量或奖金目标,他们可能快速操作,忽略安全步骤,甚至冒险作业。管理者制定的严苛奖惩制度也可能加剧这种行为,使得员工为了完成任务而选择冒险。 1.2 投机心理:员工可能会因为安全规则繁琐而选择违章操作,认为这样更方便快捷。当违章行为未立即导致事故时,员工可能会形成侥幸心理,违章行为逐渐变为习惯。管理层如果对这种违章行为视而不见,也会加重这一问题,如不办理工作票、不执行安全措施就开始工作。 1.3 省能心理:为了节省体力、精力和材料,员工可能会省略必要的安全步骤。例如,减少支护工作、不及时更换压力支柱或在爆破前简化布线。这种行为虽然短期看似无害,但长期下来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累积,最终酿成事故。 1.4 逞能心理:表现为过度自信,认为自己可以不受规则约束。员工可能在没有充分评估风险的情况下尝试危险操作,比如在疲劳状态下仍坚持高强度工作,或者在不具备足够技能的情况下尝试完成复杂任务,这往往会导致意外发生。 针对这些心理现象,煤矿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管控对策。首先,加强安全教育,让员工深刻理解安全规程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其次,完善激励机制,避免单纯以产量或效率为导向的奖励政策,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安全因素。再次,强化现场管理,对违章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罚,同时鼓励员工报告安全隐患。最后,关注员工的工作负荷,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的不安全行为,提供必要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总结来说,煤矿企业要有效防控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必须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心理动因,通过教育、制度调整、现场管理和关心员工福祉等多方面手段,构建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