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详解:K均值、层次聚类与DBSCAN

需积分: 43 7 下载量 6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1 收藏 2.27MB PPT 举报
"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旨在根据对象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将它们分组成有意义的簇。本资料主要探讨了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K均值聚类、层次聚类以及DBSCAN算法。聚类的目标是最大化簇间的距离,最小化簇内的距离,即保持簇内对象的相似性,簇间对象的差异性。" 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在未标记的数据集中发现自然的结构或群组。它依据数据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距离进行分组,无需预先知道类别信息。聚类分析的应用广泛,包括生物信息学、市场分割、社交网络分析等。 1. **K均值聚类**: K均值是一种迭代的划分聚类方法,首先选择K个初始中心点,然后将每个数据对象分配给最近的中心点所在的簇。接着,更新每个簇的中心为其所有成员的均值,重复此过程直到簇中心不再显著变化或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K值的选择对结果有重大影响,过少可能丢失信息,过多可能导致过拟合。 2. **层次聚类**: 层次聚类分为凝聚型(agglomerative)和分裂型(divisive)。单链、全链和组平均是凝聚型层次聚类中常见的链接策略: - **单链**:在合并两个子簇时,只考虑子簇中最远的两个对象之间的距离,如果这个距离小于阈值,则合并。 - **全链**:考虑子簇内所有对象对之间的最大距离,只有当这个最大距离小于阈值时才合并。 - **组平均**:取两个子簇所有成对对象距离的平均值作为合并的依据,更注重簇的整体相似性。 3. **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DBSCAN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适用于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并且可以自动识别簇的数量。它通过计算每个点的邻域密度来判断是否为核心点、边界点还是噪声点。如果一个点的邻域内包含足够多的其他点(达到预设的密度阈值),则这些点和它们的邻域点一起形成一个簇。 聚类分析的复杂性在于如何确定合适的簇数量,这通常需要领域知识或使用如肘部法则、轮廓系数等评估指标。此外,选择合适的相似性度量和聚类算法也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算法对数据的分布和噪声敏感度不同。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尝试多种方法并结合业务理解来优化聚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