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程处理器与流水线技术在计算机系统结构中的应用

需积分: 3 1 下载量 7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2 收藏 238KB PDF 举报
"该资源是关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讲座,主要讨论了多线程处理器及其在流水线中的应用,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案。" 在计算机系统结构中,多线程处理器是一种优化性能的技术,它允许多个线程在同一个处理器上并发执行,以提高处理器的利用率和系统的整体效率。然而,这种并发执行带来了流水线冲突的问题,因为每个指令的执行可能会依赖于后续指令的结果,如果没有适当的旁路机制,就可能导致流水线的互锁,即指令的执行顺序被打乱,导致性能下降。 旁路技术是用来缓解流水线冲突的一种方法,通过快速传递计算结果,使得后续指令可以在前一条指令完成之前获取到所需的数据,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等待。然而,即使有旁路,也不能完全消除互锁或延迟,因此多线程技术被引入,通过在同一流水线中交替执行来自不同线程的指令来进一步提升效率。 例如,CDC 6600是一款采用多线程硬件的早期处理器,它拥有10个"虚拟" I/O处理器,通过简单的流水线固定交叠来实现线程的并发。尽管这种设计提高了处理器的执行速度,但它也带来了额外的代价,比如每个线程都需要有自己的状态存储,包括通用寄存器集(GPRS)、程序计数器(PC)以及操作系统控制状态,如虚拟存储页表基寄存器和异常处理寄存器。 线程调度策略是多线程处理器设计的关键部分。固定交叉策略是每N个周期让每个线程执行一个指令,如果线程未准备好,就用空操作填充流水线。软件控制的交叉则允许操作系统动态分配流水线资源,硬件方法控制的线程调度则是通过硬件自动选择下一个就绪的线程。当线程数量超过可用流水线数量时,软件控制的交叉策略会更灵活,允许在每个时间槽中执行就绪线程。 多线程的粒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设计选择,它可以是细粒度(每个周期切换线程)或粗粒度(每隔几个周期切换)。细粒度适合应对L1/L2缓存未命中或网络请求等事件,而粗粒度则更适合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执行的线程。 在实际应用中,IBM的万亿次多线程结构(MTA)是一个里程碑,每个处理器支持多达120个线程,整个系统可扩展至256个处理器,每个处理器有128个活动线程。这种架构采用了共享的主内存,没有数据高速缓存,通过一个稀疏的三维环面互联网结构进行通信,以实现高效的并行处理。 总结来说,多线程处理器通过在流水线中交错执行不同线程的指令来提高处理器效率,但这也带来了调度、状态管理和数据交互的复杂性。不同的线程调度策略和粒度选择对系统性能有着显著影响,并且需要平衡开销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