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山堰塞湖水位-蓄水量最优拟合模型:数字高程应用

0 下载量 3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378KB PDF 举报
汶川地震中唐家山堰塞湖水位高程-蓄水量最优拟合模型是针对2008年5月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后产生的次生灾害之一——唐家山堰塞湖,进行的一项关键性科研工作。作者肖宏伟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他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肖宏伟通过布尔运算精确地定位了堰塞湖的湖区范围和堰坝位置,这是数据分析的基础。他将湖区按照湖底高程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并构建了一个湖区分段线性水面线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湖水动态。 接着,通过对湖区网格乘以水深的累加,他创建了一种以水位高程为自变量、蓄水量为因变量的数据结构。这个过程涉及到了数据预处理和处理,包括将DEM转换为UTM投影格式并将其导入Matlab软件,用于三维可视化和数据分析。 为了找到最能反映两者之间关系的最优拟合模型,肖宏伟采用了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他逐步优化模型,旨在找到一个既能准确描述实际蓄水量变化,又具有良好预测性能的数学模型。这样的模型对于预测未来水位变化、评估可能的洪水风险以及指导灾后重建工作至关重要。 由于唐家山堰塞湖的特殊性,其长度沿河方向达到800多米,且存在潜在的溃坝风险,模型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下游地区的安全。通过对当时媒体报道和网络资源的利用,肖宏伟的工作为相关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有效的应急响应策略和灾后恢复计划。 该模型不仅是一次技术应用的成功案例,也是地震科学研究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应对复杂地质问题的一个典范。通过这种方法,科学家们能够更有效地评估和管理类似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为未来的灾难防范和应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