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栈式存储与动态分配探索

需积分: 50 4 下载量 14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3 收藏 6.82MB PPT 举报
"编译原理(龙书)" 在计算机科学中,编译原理是研究如何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转换为目标机器语言的理论和技术。这一领域由编译器的设计和实现构成,涉及到语言处理的多个阶段,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以及目标代码生成。《编译原理》通常被称为“龙书”,是由著名计算机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艾豪斯(Alfred V. Aho)和蒙德赫·乌迪那(Monther Ullman)所著的经典教材。 编译器的基本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词法分析器(Lexical Analyzer)**:负责识别源代码中的单词,将字符流转化为有意义的符号或Token流。这个阶段通常处理的是源代码中的标识符、关键字、常量、运算符等。 2. **语法分析器(Parser)**:依据语言的语法规则,将词法分析器产生的Token流解析成抽象语法树(AST)。这一步骤确保源代码的结构符合语言的句法规定。 3. **语义分析器(Semantic Analyzer)**:对抽象语法树进行深度遍历,检查源代码的逻辑意义,确保其符合语义规则,并生成中间代码或三地址码。 4. **中间代码生成器(Intermediate Code Generator)**:生成一种与特定机器无关的代码,如三地址码或虚拟机指令,便于后续的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5. **代码优化器(Code Optimizer)**:对中间代码进行优化,提升目标代码的运行效率,例如删除冗余计算、改进数据布局等。 6. **代码生成器(Code Generator)**:将优化后的中间代码转换为目标机器的机器语言,使其能在特定的硬件平台上运行。 在《编译原理》中,栈式存储分配是一种程序运行时的存储管理策略,特别是在处理函数调用时。当一个函数被调用时,一个新的“活动记录”(也称为帧或栈帧)被推入堆栈,这个记录包含了函数的局部变量和状态信息。随着函数执行的进行,这些局部变量被绑定到堆栈上的存储单元。当函数返回时,活动记录被弹出堆栈,相应的存储空间也随之释放,这样就有效地管理了局部变量的生命周期,避免了内存泄漏。 教学方面,《编译原理》课程通常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实现编译器的各个阶段。课程设计可能还包括实际项目,让学生通过编写简单的编译器或解释器来巩固理论知识。预备知识包括形式语言与自动机、至少两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以及数据结构等基础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还能具备实际开发编译工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