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图像FBP平行束滤波反投影基础代码实现

需积分: 27 27 下载量 6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8 收藏 2KB TXT 举报
本资源提供了一个基础的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图像重建算法——傅立叶变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 FBP)的MATLAB初始代码实现。主要关注的是平行束(Parallel Beam)扫描模式下的FBP重建过程,具体涉及到以下步骤: 1. 图像参数设定: - 定义图像矩阵大小M=512,这代表了CT图像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像素数量。 - 读取角度数据(theta)和投影数据(R)分别从Excel文件中获取,用于后续的重建。 2. 投影数据预处理: - 对投影数据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这是FBP算法的第一步,将离散数据转换到频域。 - 使用RL滤波,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滤波函数,用于减小高频噪声并改善图像质量。 - 应用滤波器后,对结果进行卷积操作(proj_filtered),得到滤波后的投影数据。 3. 图像显示: - 展示未经滤波的原始投影数据(proj_fft)和经过滤波的投影数据(proj_filtered),以便观察滤波效果。 4. 傅立叶逆变换: - 通过傅立叶逆变换(IFFT)将滤波后的投影数据转换回空间域,得到初步的重建图像(proj_ifft)。 5. FBP算法的核心部分: - 在FBP过程中,通过迭代计算每个像素点的强度,其中涉及圆周运动和坐标转换。使用θ角(rad)计算每个像素在原始投影中的位置,然后利用滤波后数据插值得到相应的强度值。这里采用最邻近插值方法,确保在离散数据上准确取值。 6. 图像重建: - 用循环遍历所有角度和像素,将计算出的强度值累加到最终的FBP图像(fbp)中。由于原始角度数据已标准化为弧度制,最后还需将其转换回度数。 7. 输出结果: - 最终生成的fbp矩阵表示了经过FBP算法处理后的重建CT图像,其大小为512x512像素。 这个代码展示了CT图像的基本重建原理,适用于学习和理解FBP算法在平行束CT成像中的应用,是理解图像重建过程的基础代码示例。对于进一步的研究或实际应用,可能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滤波器、插值方法或者优化计算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