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统移植的时候emmc分几个区,每个分区文件类型及为什么
时间: 2024-01-19 10:03:43 浏览: 227
在Linux系统移植过程中,eMMC通常被分为以下几个区:
1. boot1区:用于存储启动引导程序,大小为128KB,文件类型为二进制文件。
2. boot2区:用于存储启动引导程序,大小为128KB,文件类型为二进制文件。
3. RPMB区:用于存储加密密钥及日志信息,大小为4MB,文件类型为设备文件。
4. User区:用于存储用户数据,大小根据具体的eMMC容量而定,文件类型为文件系统,通常为ext4或FAT32。
其中,boot1和boot2区域用于存储引导程序,当设备上电时,eMMC芯片会自动加载这两个区域中的引导程序执行,从而启动系统。RPMB区域用于存储加密密钥及日志信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最后,User区域用于存储用户数据,例如应用程序、配置文件等。
相关问题
在Zynq平台上,如何不使用Petalinux工具链独立完成U-Boot、Linux内核以及根文件系统的源码移植和配置?
Zynq平台的源码开发涉及对U-Boot、Linux内核及根文件系统的移植和配置。在不使用Petalinux的情况下,开发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参考资源链接:[Zynq嵌入式源码开发:非Petalinux移植教程](https://wenku.csdn.net/doc/86t3q2mfrj?spm=1055.2569.3001.10343)
首先,利用Xilinx SDK进行设备树源码(dts)的生成。这一步骤需要从Xilinx官方GitHub仓库下载对应版本的设备树编辑器,通常是2018.2版本。通过Vivado创建不包含硬件描述文件(HDF)的项目,然后使用设备树编辑器将HDF文件转换为dts文件。
其次,对U-Boot源码进行配置和编译。这涉及到下载官方的U-Boot源码,然后在Linux环境下进行配置,添加Zynq特定的配置选项。编译生成的U-Boot镜像(如U-Boot.elf、U-Boot.bin)需要与zynq_fsbl.elf和PL的bit文件合并成Boot.bin。
接着,进行Linux内核的移植。需要下载并编译适用于Zynq平台的Linux内核源码,同时对内核配置文件进行适当的修改以匹配特定硬件。编译完成后,生成uImage作为内核镜像。
对于根文件系统,推荐使用Busybox来构建最小化基础系统,并根据需求添加自定义应用程序。然后将根文件系统格式化为ext4文件系统,并准备挂载到emmc的第二分区。
最后,配置U-Boot的启动环境,初始时可以设置为通过NFS启动,便于调试和更新。完成基本的调试和验证后,将U-Boot配置为从emmc启动,包含配置emmc分区、加载内核和设备树、挂载根文件系统等步骤。
完成以上步骤后,Zynq平台应该能够从emmc启动,运行定制的Linux系统和根文件系统,为后续的应用软件开发和调试打下基础。
为了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建议阅读《Zynq嵌入式源码开发:非Petalinux移植教程》。该资料详细记录了每一步的操作流程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参考资料,旨在帮助开发者通过非官方的Petalinux工具链完成Zynq平台的嵌入式系统开发。
参考资源链接:[Zynq嵌入式源码开发:非Petalinux移植教程](https://wenku.csdn.net/doc/86t3q2mfrj?spm=1055.2569.3001.1034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