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data <- read.csv("C:/Users/16215/Desktop/weekly 3-month Treasury bill.csv") x <- data[,2]/100 #选取数据的第二列 n=length(x) y=diff(x) #差分 x=x[1:(n-1)] #做差分后去掉最后一个变量 n=n-1 #变量个数也减少1个 x_star=(x-mean(x))/sqrt(var(x)) #标准化 z=seq(min(x),max(x),length=50) #找到x最大值和最小值,并生成等差数列 #画时序图 postscript('plot1',horizontal=T,width=6,height=6) par(mfrow=c(2,2),mex=0.4,bg="light blue") t <- data[,1] plot(x,z,)什么意思
时间: 2023-09-14 10:09:24 浏览: 120
co2-weekly-mlo.csv
这段 R 代码的作用是绘制一个时序图。
具体解释如下:
- `data <- read.csv("C:/Users/16215/Desktop/weekly 3-month Treasury bill.csv")`:从 CSV 文件中读入数据,文件路径为 `C:/Users/16215/Desktop/weekly 3-month Treasury bill.csv`,将读入的数据赋值给变量 `data`。
- `x <- data[,2]/100`:选取数据框 `data` 中的第二列,即将该列赋值给变量 `x`,并将其除以 100,这是为了将数值范围缩小。
- `n=length(x)`:计算变量 `x` 的长度,将结果赋值给变量 `n`。
- `y=diff(x)`:对变量 `x` 进行差分计算,将结果赋值给变量 `y`,即 `y[i]=x[i+1]-x[i]`。
- `x=x[1:(n-1)]`:将变量 `x` 的最后一个元素去掉。
- `n=n-1`:将变量 `n` 减 1,因为去掉了一个元素。
- `x_star=(x-mean(x))/sqrt(var(x))`:对变量 `x` 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 `x` 减去其均值并除以标准差,结果赋值给变量 `x_star`。
- `z=seq(min(x),max(x),length=50)`:生成一个等差数列 `z`,从 `x` 中最小值开始,到最大值结束,一共生成 50 个数。
- `postscript('plot1',horizontal=T,width=6,height=6)`:将绘图输出到 PostScript 文件中,文件名为 `plot1`,`horizontal=T` 表示绘制的是横向图形,`width=6` 和 `height=6` 分别表示图形的宽度和高度,单位为英寸。
- `par(mfrow=c(2,2),mex=0.4,bg="light blue")`:设定图形参数,其中 `mfrow=c(2,2)` 表示将绘图区域划分为 2 行 2 列,`mex=0.4` 表示文本大小缩小为默认大小的 0.4 倍,`bg="light blue"` 表示将绘图区域的背景色设为浅蓝色。
- `t <- data[,1]`:选取数据框 `data` 中的第一列,即将该列赋值给变量 `t`,用于作为横轴坐标。
- `plot(x,z,)`:绘制时序图,其中 `x` 和 `z` 分别为纵轴和横轴坐标,逗号后面可以添加其他参数进行个性化设置。
因此,最终的结果是将绘图输出到 PostScript 文件中,并绘制了一个时序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