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RxLen = (RxLen + 3) >> 2; RxLen; RxLen--) { *dp++ = *sp++; }
时间: 2024-04-27 18:25:18 浏览: 99
这段代码的作用是将一个字节数组(以指针sp指向)中的数据按照4字节为一组的方式,向另一个字节数组(以指针dp指向)中拷贝。其中,RxLen表示拷贝的总字节数,先将其加3再右移两位,相当于对4取整,得到需要拷贝的4字节组数。然后使用循环依次将每个4字节组拷贝到目标字节数组中,拷贝完成后指针dp和sp分别向后移动4个字节,准备拷贝下一组数据。
相关问题
分析一下以下代码的问题if(USART3_RX_STA&0X8000) //接收到一次数据了 { rxlen=USART3_RX_STA&0X7FFF; //得到数据长度 for(i=0;i<rxlen;i++)USART1_TX_BUF[i]=USART3_RX_BUF[i]; USART3_RX_STA=0; //启动下一次接收 USART1_TX_BUF[i]=0; //自动添加结束符 GPS_Analysis(&gpsx,(u8*)USART1_TX_BUF);//分析字符串 Gps_Msg_Show(); //显示信息 if(upload)printf("\r\n%s\r\n",USART1_TX_BUF);//发送接收到的数据到串口1 }
该代码段的问题可能是:
1. `USART3_RX_STA` 的含义和取值没有说明,难以确定其正确性。
2. `rxlen` 变量的类型没有说明,难以确定其是否合适。
3. 循环内的 `USART1_TX_BUF[i] = 0` 可能会导致数组越界。
4. `GPS_Analysis` 和 `Gps_Msg_Show` 函数的功能没有说明,难以确定其正确性。
5. `upload` 变量的含义和取值没有说明,难以确定其正确性。
6. `printf` 函数的使用没有说明,难以确定其是否合适。
7. 没有对串口接收和发送的初始化和配置代码进行说明。
RxLen = enet_desc_information_get(dma_current_rxdesc,RXDESC_FRAME_LENGTH); sp = (INT32U *)(enet_desc_information_get(dma_current_rxdesc, RXDESC_BUFFER_1_ADDR)); /* Flag 0x80000000 to skip sys_error() call when out of memory. */ frame = alloc_mem (RxLen | 0x80000000);
这段代码中,首先使用了enet_desc_information_get函数从接收数据包描述符中获取帧长度和缓冲区地址,和之前的代码一样。
接着,代码调用了alloc_mem函数,用于分配内存来存储接收到的数据包。alloc_mem函数的参数是要分配的内存大小,这里使用了RxLen | 0x80000000的方式来传递大小信息,其中0x80000000是一个掩码,用于指示当内存不足时不要调用sys_error函数,防止出现额外的错误信息。因此,frame变量将指向一个大小为RxLen的内存块。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代码中的alloc_mem函数可能是在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模块中实现的,具体实现依赖于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