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j)=sqrt(2*log((j+1)/j))*median(c(flk))/0.6745;
时间: 2024-05-26 15:14:11 浏览: 101
这是一个计算阈值的公式,其中:
- `j` 表示当前处理的数据的位置。
- `log((j+1)/j)` 是对数函数。
- `median(c(flk))` 是数据集 `c` 中 `flk` 所对应的值的中位数。
- `0.6745` 是一个常数。
这个公式的含义为,计算当前位置的阈值,如果处理的数据超过了这个阈值,就认为是异常数据。其中,`sqrt(2*log((j+1)/j))` 是一个自适应参数,可以根据数据的分布情况来进行调整。
相关问题
noiseLevel = 20; sigma = noiseLevel/255; alpha = 3sigma; thr = alphasqrt(2*log(numel(I))); Sorh = 's'; keepapp = 0; X = wdencmp('gbl',C,S,wname,2,thr,Sorh,keepapp);解释这段代码
这段MATLAB代码是用来对小波分解后的小波系数进行去噪的,下面是代码的详细解释:
```matlab
noiseLevel = 20;
sigma = noiseLevel/255;
alpha = 3*sigma;
thr = alpha*sqrt(2*log(numel(I)));
Sorh = 's';
keepapp = 0;
X = wdencmp('gbl',C,S,wname,2,thr,Sorh,keepapp);
```
- noiseLevel:表示噪声水平,这里设置为20。
- sigma:表示噪声标准差,通过将噪声水平除以255得到。
- alpha:表示软阈值参数,一般设置为3倍噪声标准差。
- thr:表示软阈值,是根据噪声标准差计算得到的。
- Sorh:表示软阈值类型,'s'表示单边软阈值,'h'表示硬阈值,默认为单边软阈值。
- keepapp:表示是否保留逼近系数,0表示不保留,1表示保留,默认为0。
- 'gbl':表示去噪方法,'gbl'表示全局阈值法,'mln'表示最大似然噪声估计法,'sqtwolog'表示基于近似信噪比的去噪法。
在函数运行后,会输出一个变量X,表示去噪后的小波系数向量,可以用于进行小波变换重构,得到去噪后的图像矩阵。需要注意的是,去噪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不同的方法和参数可能会对去噪效果产生影响。
def __init__(self, max_depth=None): self.max_depth = max_depth def fit(self, X, y): self.n_classes_ = len(set(y)) self.n_features_ = X.shape[1] self.tree_ = self._grow_tree(X, y) def predict(self, X): return [self._predict(inputs) for inputs in X] def _best_split(self, X, y): m = y.size if m <= 1: return None, None num_parent = [np.sum(y == c) for c in range(self.n_classes_)] best_gini = 1.0 - sum((n / m) ** 2 for n in num_parent) best_idx, best_thr = None, None for idx in range(self.n_features_): thresholds, classes = zip(*sorted(zip(X[:, idx], y))) num_left = [0] * self.n_classes_ num_right = num_parent.copy() for i in range(1, m): c = classes[i - 1] num_left[c] += 1 num_right[c] -= 1 gini_left = 1.0 - sum((num_left[x] / i) ** 2 for x in range(self.n_classes_)) gini_right = 1.0 - sum((num_right[x] / (m - i)) ** 2 for x in range(self.n_classes_)) gini = (i * gini_left + (m - i) * gini_right) / m if thresholds[i] == thresholds[i - 1]: continue if gini < best_gini: best_gini = gini best_idx = idx best_thr = (thresholds[i] + thresholds[i - 1]) / 2 return best_idx, best_thr解释这段代码
这段代码实现了一个分类树的基本功能,其中包括三个主要方法:
1. `__init__(self, max_depth=None)`:构造方法,初始化分类树的最大深度。
2. `fit(self, X, y)`:拟合方法,用于训练分类树。它首先计算类别数量和特征数量,然后调用 `_grow_tree` 方法生成分类树。
3. `predict(self, X)`:预测方法,用于对新数据进行分类。它遍历输入数据集中的每一行,调用 `_predict` 方法对其进行分类,最终返回预测结果。
此外,还有一个辅助方法 `_best_split(self, X, y)`,用于寻找最佳分裂点,它通过计算分裂后的 Gini 指数来评估分裂的效果,找到最小化 Gini 指数的分裂点作为最佳分裂点。其中,`X` 是输入数据的特征矩阵,`y` 是对应的类别标签。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首先,统计每个类别在当前节点中的数量,并计算出当前节点的 Gini 指数。
然后,遍历每一个特征,对每个特征中的数据进行排序,找到每个数据点作为分裂点时,分裂后左右子节点的 Gini 指数,最终计算出加权平均的 Gini 指数,并找到 Gini 指数最小的分裂点。
最后,返回最佳分裂点的特征索引和分裂阈值。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