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是K—means聚类算法实现。采用莺尾花数据(在我们所给的文件iris_data,记得用),学习决策树,并画出决策树,给出一个伪代码,使我们带入自己文件中的数据可以执行
时间: 2024-04-04 18:29:19 浏览: 61
好的,针对您的问题,以下是我的回答:
对于实验目的是K-means聚类算法的实现,您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导入莺尾花数据集,可以使用Python中的pandas库进行导入。
2.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例如去除无用的列、缺失值等。
3.确定聚类的个数K,可以使用手肘法或轮廓系数法等方法。
4.随机初始化K个聚类中心。
5.通过计算每个数据点到各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簇中。
6.重新计算每个簇的中心点,即将簇内所有数据点的坐标取平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
7.重复步骤5和6,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者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至于学习决策树并画出决策树,您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导入数据集,可以使用Python中的pandas库进行导入。
2.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例如去除无用的列、缺失值等。
3.使用ID3、C4.5等算法学习决策树。
4.绘制决策树,可以使用Python中的graphviz库进行绘制。
伪代码如下:
# K-means聚类算法实现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 导入数据集
data = pd.read_csv('iris_data.csv')
# 预处理数据
# ...
# 确定聚类个数K
K = ...
# 随机初始化K个聚类中心
centers = np.random.rand(K, data.shape[1])
# 最大迭代次数
max_iter = ...
for i in range(max_iter):
# 分配数据点到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簇中
clusters = {}
for j in range(K):
clusters[j] = []
for index, row in data.iterrows():
distances = []
for center in centers:
distance = np.sqrt(np.sum((row - center) ** 2))
distances.append(distance)
cluster_index = np.argmin(distances)
clusters[cluster_index].append(row)
# 重新计算每个簇的中心点
for j in range(K):
centers[j] = np.mean(clusters[j], axis=0)
# 判断是否收敛
# ...
# 决策树学习
# ...
# 决策树绘制
#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