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bytes_received == max_len) { printf("数据长度过长,数据溢出\n"); fprintf(fp, "数据长度过长,数据溢出\n"); return -1;// 数据长度达到最大值,可能存在溢出风险 } else { // 接收到的数据长度小于最大值,安全处理 char* token; char* subbuff[8]; int a = 0; // 使用 strtok() 分割字符串 token = strtok(buff, "\r\n"); while (token != NULL) { subbuff[a] = token; token = strtok(NULL, "\r\n"); a++; } token = strtok(subbuff[0], " "); if (_stricmp(token, "POST")) { fprintf(fp, "请求类型错误,请求为:%s\n", subbuff[0]); return 0; }
时间: 2024-03-04 13:52:59 浏览: 72
这段代码是一个用于解析 HTTP 请求的逻辑。它首先检查接收到的数据是否达到了缓冲区的最大值,如果是,则认为数据存在溢出风险,输出错误信息并返回错误码 -1。如果接收到的数据长度没有达到最大值,则使用 strtok() 函数对数据进行分割,将分割后的字符串存储在 subbuff 数组中。接着,它从 subbuff 数组中获取第一个字符串(即 HTTP 请求的类型,如 "POST" 或 "GET"),并检查它是否为 "POST" 请求,如果不是,则输出错误信息并返回错误码 0。如果是 "POST" 请求,则继续解析 HTTP 请求的其他内容,这段代码并没有包含完整的解析过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