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x,y,w,h) in faces: cv2.rectangle(img,(x,y),(x+w,y+h),(0,255,0),2) idnum,confidence = recognizer.predict(gray[y:y+h,x:x+w]) #计算出一个检验结果 if confidence < 100: idum = names[idnum] confidence = "{0}%",format(round(100-confidence)) else: idum = "unknown" confidence = "{0}%",format(round(100-confidence))

时间: 2024-04-05 21:31:12 浏览: 19
这段代码是在进行人脸识别,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1. 在图像中检测人脸,并使用绿色的矩形框标出人脸的位置。 2. 对于每个检测到的人脸,使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识别,并计算出一个置信度(confidence)。 3. 如果置信度小于100,则认为识别结果可靠,将其作为识别结果(idnum);否则将其视为未知人脸,将识别结果(idnum)标记为"unknown"。 4. 将识别结果(idnum)和置信度(confidence)绘制在图像上。 在这段代码中,`faces`是通过人脸检测算法检测到的人脸列表,`gray`是灰度图像,`names`是一个字典,包含了每个人脸对应的名称或ID。`recognizer`是已经训练好的人脸识别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使用的是LBPH(Local Binary Patterns Histograms)算法进行人脸识别,置信度(confidence)是根据模型对人脸图像的匹配程度计算得出的。
相关问题

import cv2 faceCascade = cv2.CascadeClassifier('Cascades/haarcascade_frontalface_default.xml') cap = cv2.VideoCapture(0) cap.set(3, 640) # set Weight cap.set(4, 480) # set Height while True: ret, img = cap.read() img = cv2.flip(img, 1) #如果摄像头倒置,将1改成-1 gray = cv2.cvtColor(img, cv2.COLOR_BGR2GRAY) faces = faceCascade.detectMultiScale( gray, scaleFactor=1.2, minNeighbors=5 , minSize=(20, 20) ) for (x, y, w, h) in faces: cv2.rectangle(img, (x, y), (x + w, y + h), (255, 0, 0), 2) roi_gray = gray[y:y + h, x:x + w] roi_color = img[y:y + h, x:x + w] cv2.imshow('video', img) k = cv2.waitKey(30) & 0xff if k == 27: # Esc for quit break cap.release() cv2.destroyAllWindows() 翻译各语句的意思

这是一个使用OpenCV库进行人脸检测的Python代码。代码的功能是从摄像头读取视频流并检测视频帧中的人脸。下面是每条语句的意思: - `import cv2`:导入OpenCV库。 - `faceCascade = cv2.CascadeClassifier('Cascades/haarcascade_frontalface_default.xml')`:创建一个`CascadeClassifier`对象,用于检测人脸。`'Cascades/haarcascade_frontalface_default.xml'`表示使用的检测器模型。 - `cap = cv2.VideoCapture(0)`:创建一个`VideoCapture`对象,用于从摄像头读取视频流。`0`表示使用默认的摄像头设备。 - `cap.set(3, 640)`:设置视频流的宽度为`640`。 - `cap.set(4, 480)`:设置视频流的高度为`480`。 - `while True:`:开始一个无限循环,直到用户按下`Esc`键退出程序。 - `ret, img = cap.read()`:从视频流中读取一帧图像。 - `img = cv2.flip(img, 1)`:如果摄像头倒置,将图像水平翻转。 - `gray = cv2.cvtColor(img, cv2.COLOR_BGR2GRAY)`:将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 - `faces = faceCascade.detectMultiScale(gray, scaleFactor=1.2, minNeighbors=5, minSize=(20, 20))`:使用人脸检测器检测图像中的人脸。`scaleFactor`表示每次检测时图像缩小的比例,`minNeighbors`表示检测到人脸时需要考虑的相邻矩形的个数,`minSize`表示检测到的人脸矩形的最小尺寸。 - `for (x, y, w, h) in faces:`:对于每个检测到的人脸矩形,执行下面的语句。 - `cv2.rectangle(img, (x, y), (x + w, y + h), (255, 0, 0), 2)`:在原始图像上绘制一个蓝色的矩形,框住检测到的人脸区域。 - `roi_gray = gray[y:y + h, x:x + w]`:从灰度图像中提取检测到的人脸区域。 - `roi_color = img[y:y + h, x:x + w]`:从原始图像中提取检测到的人脸区域。 - `cv2.imshow('video', img)`:显示原始图像,并将其命名为`'video'`。 - `k = cv2.waitKey(30) & 0xff`:等待按键输入,每隔`30`毫秒检测一次。 - `if k == 27:`:如果用户按下了`Esc`键。 - `break`:退出循环。 - `cap.release()`:释放摄像头设备。 - `cv2.destroyAllWindows()`:关闭所有的窗口。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ef staticphoto(): # 定义CascadeClassifier face_cascade = cv2.CascadeClassifier(r'C:\Users\caesar\anaconda3\envs\opencv\Lib\site-packages\cv2\data' r'\haarcascade_frontalface_default.xml') img = cv2.imread('img1.png') gray = cv2.cvtColor(img, cv2.COLOR_BGR2GRAY) faces = face_cascade.detectMultiScale(gray, 1.1, 5, cv2.CASCADE_SCALE_IMAGE, (50,50), (100,100)) for (x, y, w, h) in faces: cv2.rectangle(img, (x, y), (x + w, y + h), (0, 0, 255), 2) 该函数如何在画框的时候进行框的个数的计数

要在画人脸框的同时进行框的个数的计数,可以在绘制每个人脸框时,给计数器加1。可以在绘制框的循环外先初始化计数器,然后在绘制每个框时,给计数器加1,如下所示: ```python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ef staticphoto(): # 定义CascadeClassifier face_cascade = cv2.CascadeClassifier(r'C:\Users\caesar\anaconda3\envs\opencv\Lib\site-packages\cv2\data' r'\haarcascade_frontalface_default.xml') img = cv2.imread('img1.png') gray = cv2.cvtColor(img, cv2.COLOR_BGR2GRAY) faces = face_cascade.detectMultiScale(gray, 1.1, 5, cv2.CASCADE_SCALE_IMAGE, (50,50), (100,100)) # 初始化计数器 count = 0 for (x, y, w, h) in faces: cv2.rectangle(img, (x, y), (x + w, y + h), (0, 0, 255), 2) # 给计数器加1 count += 1 # 在图像上绘制框的个数 count_text = str(count) if count < 10 else '10+' cv2.putText(img, count_text, (10, 30), cv2.FONT_HERSHEY_SIMPLEX, 1, (0, 0, 255), thickness=2) # 显示结果图像 cv2.imshow('result', img)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 在循环外初始化计数器`count`为0,然后在循环中每绘制一个框,就将计数器加1。最后在图像上绘制框的个数,如果框的个数小于10,就直接显示数字,否则显示'10+'表示超过10个框。

相关推荐

详细解释该代码的思路: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cv2 import random face_cascade = cv2.CascadeClassifier('D:\ANACONDA\pkgs\libopencv-4.7.0-py311h1b74acb_2\Library\etc\haarcascades\haarcascade_frontalface_default.xml') mouth_cascade = cv2.CascadeClassifier('D:\OpenCV_xml\haarcascade_mcs_mouth.xml') bw_threshold = 80 font = cv2.FONT_HERSHEY_SIMPLEX org = (30, 30) weared_mask_font_color = (0, 255, 0) not_weared_mask_font_color = (0, 0, 255) noface = (255, 255, 255) thickness = 2 font_scale = 1 weared_mask = "Thank You for wearing MASK" not_weared_mask = "Please wear MASK to defeat Corona" cap = cv2.VideoCapture(0) while True: ret, img = cap.read() img = cv2.flip(img, 1) gray = cv2.cvtColor(img, cv2.COLOR_BGR2GRAY) (thresh, black_and_white) = cv2.threshold(gray, bw_threshold, 255, cv2.THRESH_BINARY) faces = face_cascade.detectMultiScale(gray, 1.1, 4) faces_bw = face_cascade.detectMultiScale(black_and_white, 1.1, 4) if (len(faces) == 0 and len(faces_bw) == 0): cv2.putText(img, "No face found...", org, font, font_scale, noface, thickness, cv2.LINE_AA) elif (len(faces) == 0 and len(faces_bw) == 1): cv2.putText(img, weared_mask, org, font, font_scale, weared_mask_font_color, thickness, cv2.LINE_AA) else: for (x, y, w, h) in faces: cv2.rectangle(img, (x, y), (x + w, y + h), (255, 255, 255), 2) roi_gray = gray[y:y + h, x:x + w] roi_color = img[y:y + h, x:x + w] mouth_rects = mouth_cascade.detectMultiScale(gray, 1.5, 5) if (len(mouth_rects) == 0): cv2.putText(img, weared_mask, org, font, font_scale, weared_mask_font_color, thickness, cv2.LINE_AA) else: for (mx, my, mw, mh) in mouth_rects: if (y < my < y + h): cv2.putText(img, not_weared_mask, org, font, font_scale, not_weared_mask_font_color, thickness, cv2.LINE_AA) break cv2.imshow('Mask Detection', img) k = cv2.waitKey(30) & 0xff if k == 27: break cap.release() cv2.destroyAllWindows()

-----检测、校验并输出结果----- from imp import reload import cv2 # 准备好识别方法 recognizer = cv2.face.LBPHFaceRecognizer_create() # 使用之前训练好的模型 recognizer.read('trainner/trainner.yml') # 再次调用人脸分类器 cascade_path = "C:\Anacon3\envs\myenv\Lib\site-packages\cv2\data/haarcascade_frontalface_default.xml" face_cascade = cv2.CascadeClassifier(cascade_path) # 加载一个字体,用于识别后,在图片上标注出对象的名字 font = cv2.FONT_HERSHEY_SIMPLEX idnum = 0 # 设置好与ID号码对应的用户名,如下,如0对应的就是初始 names = ['zuo xin', 'un', 'user1', 'user2', 'user3'] # 调用摄像头 cam = cv2.VideoCapture(0) minW = 0.1 * cam.get(3) minH = 0.1 * cam.get(4) while True: ret, img = cam.read() gray = cv2.cvtColor(img, cv2.COLOR_BGR2GRAY) # 识别人脸 faces = face_cascade.detectMultiScale( gray, scaleFactor=1.2, minNeighbors=5, minSize=(int(minW), int(minH)) ) # 进行校验 for (x, y, w, h) in faces: cv2.rectangle(img, (x, y), (x + w, y + h), (0, 255, 0), 2) idnum, confidence = recognizer.predict(gray[y:y + h, x:x + w]) # 计算出一个检验结果 if confidence < 55: idum = names[idnum] confidence = "{0}%", format(round(100 - confidence)) else : confidence = "{0}%", format(round(100 - confidence)) idum = "unknown" # 输出检验结果以及用户名/ cv2.putText(img, str(idum), (x + 5, y - 5), font, 1, (0, 0, 255), 1) cv2.putText(img, str(confidence), (x + 5, y + h - 5), font, 1, (0, 0, 0), 1) # 展示结果 cv2.imshow('camera', img) k = cv2.waitKey(20) if k == cv2.waitKey(20): print('人脸检测成功,门禁已经开锁,请人员进入') # 释放资源 cam.release() cv2.destroyAllWindows()修改为可以识别中文字符串

最新推荐

recommend-type

MindeNLP+MusicGen-音频提示生成

MindeNLP+MusicGen-音频提示生成
recommend-type

WNM2027-VB一款SOT23封装N-Channel场效应MOS管

SOT23;N—Channel沟道,20V;6A;RDS(ON)=24mΩ@VGS=4.5V,VGS=8V;Vth=0.45~1V;
recommend-type

谷歌文件系统下的实用网络编码技术在分布式存储中的应用

"本文档主要探讨了一种在谷歌文件系统(Google File System, GFS)下基于实用网络编码的策略,用于提高分布式存储系统的数据恢复效率和带宽利用率,特别是针对音视频等大容量数据的编解码处理。"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数据量的快速增长对分布式存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布式存储系统通过网络连接的多个存储节点,能够可靠地存储海量数据,并应对存储节点可能出现的故障。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系统通常采用冗余机制,如复制和擦除编码。 复制是最常见的冗余策略,简单易行,即每个数据块都会在不同的节点上保存多份副本。然而,这种方法在面对大规模数据和高故障率时,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存储空间浪费和恢复过程中的带宽消耗。 相比之下,擦除编码是一种更为高效的冗余方式。它将数据分割成多个部分,然后通过编码算法生成额外的校验块,这些校验块可以用来在节点故障时恢复原始数据。再生码是擦除编码的一个变体,它在数据恢复时只需要下载部分数据,从而减少了所需的带宽。 然而,现有的擦除编码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效率问题,尤其是在处理大型音视频文件时。当存储节点发生故障时,传统方法需要从其他节点下载整个文件的全部数据,然后进行重新编码,这可能导致大量的带宽浪费。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实用的网络编码方法,特别适用于谷歌文件系统环境。这一方法优化了数据恢复过程,减少了带宽需求,提高了系统性能。通过智能地利用网络编码,即使在节点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实现高效的数据修复,降低带宽的浪费,同时保持系统的高可用性。 在音视频编解码场景中,这种网络编码技术能显著提升大文件的恢复速度和带宽效率,对于需要实时传输和处理的媒体服务来说尤其重要。此外,由于网络编码允许部分数据恢复,因此还能减轻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压力,降低运营成本。 总结起来,这篇研究论文为分布式存储系统,尤其是处理音视频内容的系统,提供了一种创新的网络编码策略,旨在解决带宽效率低下和数据恢复时间过长的问题。这一方法对于提升整个系统性能,保证服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recommend-type

管理建模和仿真的文件

管理Boualem Benatallah引用此版本:布阿利姆·贝纳塔拉。管理建模和仿真。约瑟夫-傅立叶大学-格勒诺布尔第一大学,1996年。法语。NNT:电话:00345357HAL ID:电话:00345357https://theses.hal.science/tel-003453572008年12月9日提交HAL是一个多学科的开放存取档案馆,用于存放和传播科学研究论文,无论它们是否被公开。论文可以来自法国或国外的教学和研究机构,也可以来自公共或私人研究中心。L’archive ouverte pluridisciplinaire
recommend-type

【功率因数校正秘籍】:10个步骤提升电能利用率

![【功率因数校正秘籍】:10个步骤提升电能利用率](https://img-blog.csdnimg.cn/direct/829b6c5a308c40129620b20de2ebfcd9.png) # 1. 功率因数校正概述 功率因数是衡量交流电系统中有效功率与视在功率之比的指标,反映了电能利用的效率。当功率因数较低时,系统中的无功功率会增加,导致电能损耗、电压波动和电网容量浪费等问题。 功率因数校正是一种通过增加或减少无功功率来提高功率因数的技术。通过安装无功补偿设备,如电容器或电抗器,可以抵消感性或容性负载产生的无功功率,从而提高系统中的功率因数。功率因数校正不仅可以节约电能,还可以
recommend-type

``` if build_id then -- 单个屋子 else -- 所有屋子 end ```

在你的代码片段中,`build_id` 的存在与否决定了执行不同的逻辑。如果 `build_id` 为真(非空或非零),则执行针对单个屋子的代码;否则,执行针对所有屋子的代码。这种结构在 Lua 中已经相对简洁,但为了提高可读性和潜在的性能优化,你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 **使用更明确的条件语句**:可以使用 `if build_id ~= nil` 替换 `if build_id then`,因为 `nil` 在 Lua 中被视为 `false`。 2. **逻辑封装**:如果两个分支的代码复杂度相当,可以考虑将它们抽象为函数,这样更易于维护和复用。 3. **避免不必要的布尔转换*
recommend-type

跨国媒体对南亚农村社会的影响:以斯里兰卡案例的社会学分析

本文档《音视频-编解码-关于跨国媒体对南亚农村群体的社会的社会学分析斯里兰卡案例研究G.pdf》主要探讨了跨国媒体在南亚农村社区中的社会影响,以斯里兰卡作为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引言与研究概述 (1.1-1.9) - 介绍部分概述了研究的背景,强调了跨国媒体(如卫星电视、互联网等)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南亚农村地区的日益重要性。 - 阐述了研究问题的定义,即跨国媒体如何改变这些社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融合。 - 提出了研究假设,可能是关于媒体对社会变迁、信息传播以及社区互动的影响。 - 研究目标和目的明确,旨在揭示跨国媒体在农村地区的功能及其社会学意义。 - 也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可能包括样本选择、数据获取的挑战或理论框架的适用范围。 - 描述了研究方法和步骤,包括可能采用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2. 概念与理论分析 (2.1-2.7.2) - 跨国媒体与创新扩散的理论框架被考察,引用了Lerner的理论来解释信息如何通过跨国媒体传播到农村地区。 - 关于卫星文化和跨国媒体的关系,文章探讨了这些媒体如何成为当地社区共享的文化空间。 - 文献还讨论了全球媒体与跨国媒体的差异,以及跨国媒体如何促进社会文化融合。 - 社会文化整合的概念通过Ferdinand Tonnies的Gemeinshaft概念进行阐述,强调了跨国媒体在形成和维持社区共同身份中的作用。 - 分析了“社区”这一概念在跨国媒体影响下的演变,可能涉及社区成员间交流、价值观的变化和互动模式的重塑。 3. 研究计划与章节总结 (30-39) - 研究计划详细列出了后续章节的结构,可能包括对斯里兰卡特定乡村社区的实地考察、数据分析、以及结果的解读和讨论。 - 章节总结部分可能回顾了前面的理论基础,并预示了接下来将要深入研究的具体内容。 通过这份论文,作者试图通过细致的社会学视角,深入理解跨国媒体如何在南亚农村群体中扮演着连接、信息流通和文化融合的角色,以及这种角色如何塑造和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对于理解全球化进程中媒体的力量以及它如何塑造边缘化社区的动态变化,此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recommend-type

"互动学习:行动中的多样性与论文攻读经历"

多样性她- 事实上SCI NCES你的时间表ECOLEDO C Tora SC和NCESPOUR l’Ingén学习互动,互动学习以行动为中心的强化学习学会互动,互动学习,以行动为中心的强化学习计算机科学博士论文于2021年9月28日在Villeneuve d'Asq公开支持马修·瑟林评审团主席法布里斯·勒菲弗尔阿维尼翁大学教授论文指导奥利维尔·皮耶昆谷歌研究教授:智囊团论文联合主任菲利普·普雷教授,大学。里尔/CRISTAL/因里亚报告员奥利维耶·西格德索邦大学报告员卢多维奇·德诺耶教授,Facebook /索邦大学审查员越南圣迈IMT Atlantic高级讲师邀请弗洛里安·斯特鲁布博士,Deepmind对于那些及时看到自己错误的人...3谢谢你首先,我要感谢我的两位博士生导师Olivier和Philippe。奥利维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对你来说完全有意义了。从科学上讲,你知道在这篇论文的(许多)错误中,你是我可以依
recommend-type

STM32单片机传感器接口应用:温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实战指南

![stm32单片机课程设计](http://embedded-lab.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15/03/Connection-Diagram.png) # 1. STM32单片机传感器接口概述** STM32单片机集成了丰富的传感器接口,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便捷的传感器连接和应用方案。传感器接口类型多样,包括模拟接口、数字接口和专用接口,满足不同传感器的连接需求。 通过传感器接口,STM32单片机可以获取传感器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各种应用功能。传感器接口的配置和使用涉及到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需要深入理解传感器特性和接口协议。 # 2.
recommend-type

程序哪里有错误 fun(int *p1,int *p2) { int *p; *p = *p1; *p1 = *p2; *p2 = *p; }

这个函数`fun(int *p1, int *p2)`存在几个错误和潜在问题: 1. 变量声明与赋值:你试图通过`*p = *p1`来分配指针`p`的值,但实际上`p`是一个未初始化的指针,直接赋值可能会导致不确定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先为`p`指向一个内存位置。 2. 临时变量:你的代码没有明确使用`p`这个临时变量。如果你想交换`p1`和`p2`所指向的值,应该使用指针的解引用操作,而不是将`*p`赋值给它们。 3. 指向不确定的数据:由于`p`没有被初始化,如果它指向的是栈上的临时空间,当函数结束时这些值可能会丢失,除非特别指定它指向堆中的数据。 修复后的代码可能如下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