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代码的每一行,#include<stdio.h> int main() { int t1,t2; int i,j; int test[1024][1024]={0}; t1=clock(); for(i=0;i<1024;i++) for(j=0;j<1024;j++) test[i][j]=0; t2=clock(); printf("......"":%d...\n",t2-t1); t1=clock(); for(i=0;i<1024;i++) for(j=0;j<1024;j++) test[j][i]=0; t2=clock(); printf("......"":%d...\n",t2-t1); return 0; }
时间: 2023-06-23 07:03:56 浏览: 102
这段代码主要是测试二维数组在不同存储方式下的效率。
第1行是包含了标准输入输出头文件。
第2行是定义了主函数,返回类型为整型。
第3和4行分别定义了两个整型变量 t1 和 t2。
第5和6行分别定义了两个整型变量 i 和 j。
第7行定义了一个二维数组 test,大小为 1024*1024,并将所有元素初始化为 0。
第8行记录当前时间到 t1 变量中。
第9到11行是两个嵌套循环,将数组中所有元素都重新赋值为 0。
第12行记录当前时间到 t2 变量中。
第13行输出从 t1 到 t2 的时间差,即第一个 for 循环的时间。
第14行再次记录当前时间到 t1 变量中。
第15到17行是另外两个嵌套循环,将数组中所有元素按列优先顺序赋值为 0。
第18行记录当前时间到 t2 变量中。
第19行输出从 t1 到 t2 的时间差,即第二个 for 循环的时间。
第20行结束主函数,并返回 0。
相关问题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14; int t1 = a++; int t2 = ++a; printf("%d %d",a++,++a); return 0; }
这段代码是用C语言编写的,它演示了变量的声明、自增运算符(++)的使用以及在C语言中的输出。下面是代码逐行的解释:
```c
#include <stdio.h> // 引入标准输入输出库
int main() // 主函数入口
{
int a=14; // 声明一个整型变量a,并初始化为14
int t1 = a++; // 声明一个整型变量t1,并将变量a的值赋给t1,然后a进行后自增操作
// 此时t1的值为14,a的值变为15
int t2 = ++a; // 将变量a进行前自增操作后,再将a的新值赋给变量t2
// 此时a的值从15变成16,t2的值也为16
printf("%d %d",a++,++a); // 输出变量a当前的值(16),然后a进行后自增操作(此时a变为17)
// 接着输出变量a加1后的值(18),因为自增操作发生在输出之后
// 这里要注意,由于a++和++a是连续使用,它的行为是由编译器的具体实现决定的,可能导致未定义行为
return 0; // 程序结束,返回0
}
```
需要注意的是,`printf("%d %d",a++,++a);` 这行代码的行为是未定义的,因为它依赖于编译器如何处理连续的自增操作。不同的编译器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异常行为。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pthread.h> int sum1 = 0, sum2 = 0; void *p1(){ int i, tmp = 0; for (i = 1; i <= 100; i++) tmp += i; sum1 += tmp; } void *p2(){ int i, tmp = 0; for (i = 101; i <= 200; i++) tmp += i; sum2 += tmp; } void p3(){ printf("sum: %d\n", sum1 + sum2); } int main(){ int res; pthread_t t1; pthread_t t2; //像这里,就是开一个新线程 void *thread_result; res = pthread_create(&t1, NULL, p1, NULL); if (res != 0){ perror("failed to create thread"); exit(1); } res = pthread_create(&t2, NULL, p2, NULL); //在这里,加一个线程,就是开一个新的。 if (res != 0){ perror("failed to join thread"); exit(2); } res = pthread_join(t1, &thread_result); res = pthread_join(t2, &thread_result); //这里再加这个 p3(); return 0; }解释此代码
这段代码的功能是创建两个线程,分别计算1到100和101到200的整数的和,然后将两个和相加并输出。代码中定义了三个函数p1、p2和p3,分别用于计算1到100、101到200的整数的和和输出和的结果。在主函数中,先创建两个线程并分别执行p1和p2函数,将计算结果存储在sum1和sum2变量中。然后通过pthread_join函数等待线程执行完毕。最后调用p3函数输出两个和的和。
需要注意的是,代码中的p1、p2和p3函数应该是返回void指针类型的,而不是不带返回值的void类型。另外,在创建第二个线程时,错误处理中的错误信息应该是"failed to create thread",而不是"failed to join thread"。代码中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写法,比如函数参数不加类型声明,缺少函数声明等。建议在编写代码时注意代码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以下是经过修改后的代码:
```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pthread.h>
int sum1 = 0, sum2 = 0;
void *p1(void *arg){
int i, tmp = 0;
for (i = 1; i <= 100; i++)
tmp += i;
sum1 += tmp;
return NULL;
}
void *p2(void *arg){
int i, tmp = 0;
for (i = 101; i <= 200; i++)
tmp += i;
sum2 += tmp;
return NULL;
}
void p3(){
printf("sum: %d\n", sum1 + sum2);
}
int main(){
int res;
pthread_t t1, t2;
void *thread_result;
res = pthread_create(&t1, NULL, p1, NULL);
if (res != 0){
perror("failed to create thread");
exit(1);
}
res = pthread_create(&t2, NULL, p2, NULL);
if (res != 0){
perror("failed to create thread");
exit(1);
}
res = pthread_join(t1, &thread_result);
if (res != 0){
perror("failed to join thread");
exit(2);
}
res = pthread_join(t2, &thread_result);
if (res != 0){
perror("failed to join thread");
exit(2);
}
p3();
return 0;
}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