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i in range(sequence_length, len(data)):
时间: 2024-05-17 17:14:06 浏览: 200
这段代码是使用 for 循环结合 range 函数来遍历一个列表中的元素。其中,sequence_length 是一个整数,表示要跳过列表中前 sequence_length 个元素,从第 sequence_length 个元素开始遍历。len(data) 返回列表 data 的长度,即要遍历的元素总数。
具体地,range(sequence_length, len(data)) 返回一个迭代器,它会依次生成 sequence_length, sequence_length+1, ..., len(data)-1 这些整数。因此,for 循环会遍历列表 data 中从第 sequence_length 个元素开始的所有元素,对于每一个元素,都执行循环体中的代码块。
需要注意的是,变量 i 在循环中表示当前遍历到的元素的下标,从 sequence_length 开始计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列表的下标操作来访问和修改列表中的元素。例如,可以使用 data[i] 来访问当前遍历到的元素。
相关问题
def to_supervised(train, n_input, n_out=24): # flatten data data = train.reshape((train.shape[0]*train.shape[1], train.shape[2])) X, y = list(), list() in_start = 0 # step over the entire history one time step at a time for _ in range(len(data)): # define the end of the input sequence in_end = in_start + n_input out_end = in_end + n_out # ensure we have enough data for this instance if out_end < len(data): X.append(data[in_start:in_end, :]) y.append(data[in_end:out_end, 0]) # move along one time step in_start += 1 return array(X), array(y) def sliding_windows(data, seq_length, output_size, stride=1): xs = [] ys = [] for i in range(0, len(data)-seq_length-output_size+1, stride): x = data[i:i+seq_length, :] y = data[i+seq_length:i+seq_length+output_size, 0] xs.append(x) ys.append(y) return tf.convert_to_tensor(xs), tf.convert_to_tensor(ys)这两段代码功能是否相同
这两段代码的功能不完全相同。第一个函数 `to_supervised` 会将输入的训练数据 `train` 进行展平处理,然后根据给定的时间步长 `n_input` 和输出长度 `n_out` ,生成输入数据和目标数据。而第二个函数 `sliding_windows` 是一个滑动窗口函数,用于生成给定时间步长 `seq_length` 和输出长度 `output_size` 的滑动窗口数据。虽然这两个函数都可以用于生成输入数据和目标数据,但是它们的实现方式不同,因此也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异。
def load_data(stock, seq_len):#输入data表格 amount_of_features = len(stock.columns)#有几列 data = stock.values #pd.DataFrame(stock) 讲表格转化为矩阵 sequence_length = seq_len + 1#序列长度5+1 result = [] for index in range(len(data) - sequence_length):#循环170-5次 result.append(data[index: index + sequence_length])#第i行到i+5行 result = np.array(result)#得到161个样本,样本形式为6天*3特征 row = round(0.9 * result.shape[0])#划分训练集测试集 train = result[:int(row), :] x_train = train[:, :-1] y_train = train[:, -1][:,-1] x_test = result[int(row):, :-1] y_test = result[int(row):, -1][:,-1] #reshape成 5天*3特征 x_train = np.reshape(x_train, (x_train.shape[0], x_train.shape[1], amount_of_features)) x_test = np.reshape(x_test, (x_test.shape[0], x_test.shape[1], amount_of_features)) return [x_train, y_train, x_test, y_test]
这段代码实现了一个将时间序列数据转换为深度学习模型所需格式的函数。具体来说,该函数的输入是一个pandas.DataFrame类型的数据集和一个序列长度,表示每个输入序列的长度。函数的输出是四个NumPy数组,分别是训练集输入、训练集输出、测试集输入和测试集输出。
该函数的实现步骤如下:
1. 计算数据集中的特征数量(即数据集中有多少列)。
2. 将数据集转换为NumPy数组。
3. 根据给定的序列长度,将数据集划分为多个序列。每个序列由连续的数据行组成,其长度为序列长度加一。
4. 将这些序列存储为一个列表,并将其转换为NumPy数组。这个数组的形状是(样本数量,序列长度,特征数量)。
5. 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划分的比例是90%训练集和10%测试集。
6. 将训练集输入和测试集输入重新调整为(样本数量,序列长度,特征数量)的形状。
7. 将训练集输出和测试集输出设置为最后一个时间步的数据。也就是说,训练集输出是训练集输入中最后一个时间步的数据,测试集输出是测试集输入中最后一个时间步的数据。
8. 返回四个NumPy数组,分别是训练集输入、训练集输出、测试集输入和测试集输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