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 .01; r = mean(d, 2); dpr = 10000; for i = 1:log2(k) r = [r*(1+e), r*(1-e)]; while (1 == 1) z = disteu(d, r); [m,ind] = min(z, [], 2); t = 0; for j = 1:2^i r(:, j) = mean(d(:, find(ind == j)), 2); %#ok<FNDSB> x = disteu(d(:, find(ind == j)), r(:, j)); %#ok<FNDSB> for q = 1:length(x) t = t + x(q); end end if (((dpr - t)/t) < e) break; else dpr = t; end end end
时间: 2023-06-17 10:03:28 浏览: 90
I2CHelper.zip_i2c
这段代码是在使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迭代优化每个聚类中心的位置,从而使得聚类结果更加准确。具体来说,这段代码中的变量含义如下:
- e:用于控制算法的停止条件,当两次迭代聚类结果的距离差小于e时,算法停止。
- r:当前迭代轮次下的聚类中心。
- dpr:上一轮迭代聚类结果的距离和。
- k:聚类的数目。
- d:数据集。
通过对r进行扩展,将当前的聚类中心分别向左右两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得到新的聚类中心。然后,计算每个样本到这些聚类中心的距离,通过argmin操作确定每个样本所属的聚类。然后,根据每个聚类的样本重新计算聚类中心。最后,判断新的聚类结果与上一轮的聚类结果是否相似,如果相似,则停止迭代,否则继续迭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