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 residual_network(inputs, dropout_rate=0.1): # 第一层卷积层 x = Conv1D(64, 3, padding="same")(inputs) x = BatchNormalization()(x) x = Activation("relu")(x) # 第二层卷积层 x = Conv1D(64, 3, padding="same")(x) x = BatchNormalization()(x) x = Activation("relu")(x) # 残差块 for i in range(5): y = Conv1D(64, 3, padding="same")(x) y = BatchNormalization()(y) y = Activation("relu")(y) y = Conv1D(64, 3, padding="same")(y) y = BatchNormalization()(y) y = Add()([x, y]) x = Activation("relu")(y) x = Dropout(dropout_rate)(x) # 全局池化层和全连接层 x = Flatten()(x) x = Dense(128, activation="relu")(x) x = Dropout(dropout_rate)(x) x = Dense(3, activation="linear")(x) outputs = x return outputs # 构建模型 inputs = Input(shape=input_shape) outputs = residual_network(inputs) model = Model(inputs=inputs, outputs=outputs) # 编译模型 model.compile(loss="mean_squared_error", optimizer=Adam()) # 定义EarlyStopping回调函数 early_stopping = EarlyStopping(monitor='val_loss', patience=10, verbose=1, mode='min') # 训练模型 history = model.fit(data[..., np.newaxis], data, epochs=100, validation_split=0.2, callbacks=[early_stopping])请画出流程图
时间: 2023-11-25 15:07:12 浏览: 63
抱歉,作为AI语言模型,我无法直接为您画出流程图。但是,我可以使用文字描述每一层的功能和输入输出关系,帮助您理解模型的流程。
1. 输入层(Input layer):接收输入数据,其形状为input_shape。
2. 第一层卷积层(Convolutional layer):使用Conv1D方法,对输入数据进行卷积操作,生成64个特征图,卷积核大小为3,保持边界的padding方式为same。这一层的输出形状为(batch_size, sequence_length, 64)。
3. 批归一化层(Batch normalization layer):对第一层卷积层的输出进行批归一化操作,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训练效率。
4. 激活函数层(Activation layer):对批归一化层的输出进行激活函数操作,这里使用ReLU激活函数。
5. 第二层卷积层(Convolutional layer):使用Conv1D方法,对上一层的输出进行卷积操作,生成64个特征图,卷积核大小为3,保持边界的padding方式为same。这一层的输出形状为(batch_size, sequence_length, 64)。
6. 批归一化层(Batch normalization layer):对第二层卷积层的输出进行批归一化操作,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训练效率。
7. 激活函数层(Activation layer):对批归一化层的输出进行激活函数操作,这里使用ReLU激活函数。
8. 残差块(Residual block):这一层是模型的核心,它重复进行5次。在每次操作中,先将上一层的输出作为输入,进行以下操作:
a.卷积层(Convolutional layer):使用Conv1D方法,对上一层的输出进行卷积操作,生成64个特征图,卷积核大小为3,保持边界的padding方式为same。
b.批归一化层(Batch normalization layer):对卷积层的输出进行批归一化操作,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训练效率。
c.激活函数层(Activation layer):对批归一化层的输出进行激活函数操作,这里使用ReLU激活函数。
d.卷积层(Convolutional layer):使用Conv1D方法,对上一层的输出进行卷积操作,生成64个特征图,卷积核大小为3,保持边界的padding方式为same。
e.批归一化层(Batch normalization layer):对卷积层的输出进行批归一化操作,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训练效率。
f.残差连接层(Addition layer):将上一层的输入和输出进行相加操作,得到该残差块的输出。
g.激活函数层(Activation layer):对残差块的输出进行激活函数操作,这里使用ReLU激活函数。
h.随机失活层(Dropout layer):对激活函数层的输出进行随机失活操作,防止过拟合。
9. 全局池化层(Global pooling layer):对最后一个残差块的输出进行全局池化操作,将每个特征图的所有值进行平均或最大池化,得到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表示每个样本的特征。
10. 全连接层(Dense layer):对全局池化层的输出进行全连接操作,生成128维特征向量。
11. 随机失活层(Dropout layer):对全连接层的输出进行随机失活操作,防止过拟合。
12. 输出层(Output layer):对随机失活层的输出进行线性变换,生成3维的输出向量,代表模型的预测结果。
13. 模型编译(Model compilation):定义损失函数和优化器,编译模型。
14. 训练模型(Model training):使用fit方法,对模型进行训练,并记录训练历史。在训练过程中,使用EarlyStopping回调函数,当验证集上的损失函数不再下降时,停止训练,防止过拟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