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I2] = min( distanceCost(RRTree(:,1:2),newPoint) ,[],1); % 检查新节点是否已经存在于树中 check if new node is not already pre-existing in the tree if distanceCost(newPoint,RRTree(I2(1),1:2)) < threshold; failedAttempts = failedAttempts + 1; continue; end
时间: 2024-04-01 22:36:21 浏览: 65
这段代码是在RRT(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算法中用于检查新节点是否已经存在于树中。其中,RRTree是树结构,包含已经生成的所有树节点的坐标信息,newPoint是扩展出来的新节点,threshold是允许的路径误差阈值。
首先,通过调用distanceCost函数计算所有树节点到新节点newPoint的距离,并找到距离最小的节点,保存在I2变量中。然后,通过计算新节点newPoint到最近节点的距离,判断是否已经存在于树中。如果距离小于允许的路径误差阈值threshold,则认为新节点已经存在于树中,需要重新采样新的节点。否则,说明新节点可以加入树结构中,继续进行下一步扩展。
RRT算法是一种用于路径规划的随机采样算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不断扩展树结构,生成一棵包含起点和终点的树,最终从树中找到一条可行的路径。在RRT算法中,需要检查新节点是否已经存在于树中,以避免重复扩展,降低搜索效率。通过计算距离和设置路径误差阈值,可以有效地判断新节点是否已经存在于树中。
相关问题
[A, I] = min( distanceCost(RRTree(:,1:2),sample) ,[],1);
这段代码中,distanceCost函数的输入是两个二维矩阵,分别表示RRTree中所有节点的位置坐标和随机样本的位置坐标。输出是一个一维矩阵,包含RRTree中所有节点到随机样本的距离。
min函数用于找到这个距离矩阵中的最小值和对应的索引。其中第一个输出参数A是最小值,第二个输出参数I是最小值所在的行索引。
在这个代码中,由于最后对I进行了取第一个元素的操作,因此实际上只返回了距离最近的一个节点的索引。这个索引可以用于从RRTree中获取距离最近的节点的坐标。具体来说,这个节点的坐标是RRTree(I(1),1:2),即RRTree数组中第I(1)行的前两个元素,也就是节点的位置坐标。
[A, I] = min( distanceCost(RRTree(:,1:2),sample) ,[],1); closestNode = RRTree(I(1),1:2);
这段代码是RRT算法中用于寻找距离随机样本最近的节点的部分。具体来说,它使用distanceCost函数计算RRTree中所有节点与随机样本之间的距离,并且找到距离最近的节点。这个距离计算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修改,常见的方法包括欧几里得距离、曼哈顿距离、切比雪夫距离等等。
计算出距离最近的节点之后,代码将其坐标保存在closestNode变量中。这个节点会成为新生成节点的父节点,用于构建新的树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计算距离的方法并不是最优的,因为它需要对所有节点进行计算,并且可能会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更加高效的数据结构和算法,例如KD-Tree、R-Tree、ANN等,来加速这个计算过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