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0.*u1.*u2./max(max(u1.*u2));
时间: 2023-10-07 09:08:38 浏览: 209
这段代码的意思是将 u1 和 u2 相乘,再取得它们的最大值,然后将 u1、u2 和 B0 相乘,最后将结果除以最大值,得到最终的 u 值。其中 `.*` 表示对应元素相乘,`./` 表示对应元素相除,`max(max(u1.*u2))` 表示 u1 和 u2 相乘得到的矩阵的最大值,相当于求出 u1.*u2 的最大值。
相关问题
n2=2.8e-23;% m^2/W % n4=1e-43;% m^4/W^2 tcol=1e-12;% 1ps %%%%%%%%%%%%%%%%%%%%%%%%%%%%%%%%%%%%%%%%%%%%%%%% % chi3=3.*2.3e-25;%free charge gas % chi5=3e-47; chi3=2e-25;%air % chi3=8.68e-26; %Ar % chi3=4.96e-27;%Ne % chi3=2e-25; I=5e16; %W/m-2w l=0; [phi,rho]=cart2pol(X,Y); %极坐标 %%%%%%%%%%%%%%%%%%%%%%%%%%%%%%%%%%%%%%%%%%%%%%%% B0=sqrt(2.*I/epsilon/c); u1=airy(-rho+r0); u2=exp(-aa*(rho-r0)).*exp(1i.*l.*phi).*rho.^l; u=B0.*u1.*u2./max(max(u1.*u2));
这段代码涉及到对光传播过程中的非线性效应进行计算,具体解释如下:
1. n2=2.8e-23;% m^2/W % n4=1e-43;% m^4/W^2 tcol=1e-12;% 1ps
这几行代码用于定义光学非线性参数,其中n2表示二阶折射率,n4表示四阶折射率,tcol表示色散时间。
2. chi3=2e-25;%air % chi3=8.68e-26; %Ar % chi3=4.96e-27;%Ne % chi3=2e-25;
这几行代码用于设置非线性极化率,其中chi3表示三阶非线性极化率,根据具体问题可以设置不同的值。
3. I=5e16; %W/m-2w l=0;
这两行代码用于设置激光光强和光学角动量,其中I表示光强,l表示光学角动量,这里设置为0。
4. [phi,rho]=cart2pol(X,Y); %极坐标
这一行代码用于将网格矩阵(X,Y)转换为极坐标系下的坐标(phi,rho)。
5. B0=sqrt(2.*I/epsilon/c);
这一行代码用于计算光场的振幅,其中epsilon表示介质的介电常数。
6. u1=airy(-rho+r0); u2=exp(-aa*(rho-r0)).*exp(1i.*l.*phi).*rho.^l;
这两行代码用于计算光场的初始条件,其中u1表示光场的径向分布,u2表示光场的角向分布,r0和aa是已知的参数。
7. u=B0.*u1.*u2./max(max(u1.*u2));
这一行代码用于计算光场的总体分布,其中用到了前面计算得到的振幅和初始条件。最后得到的u就是光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Sr=Sr0/w0; %归一化 x =linspace(-Sr,Sr,K1); %生成x、y轴坐标 y =linspace(-Sr,Sr,K1); dx =(2*Sr)/(K1-1); dy =(2*Sr)/(K1-1); %%%%% space step dz =0.1; %%%%%% time step x =[-Sr-dx,x]; y =[-Sr-dy,y]; [X,Y]=meshgrid(x,y); %生成网格矩阵 rr=sqrt(X.^2+Y.^2); kx=(2*pi/(2*Sr+dx))*[-(K1+1)/2:(K1+1)/2-1]; %频域坐标 ky=(2*pi/(2*Sr+dy))*[-(K1+1)/2:(K1+1)/2-1]; period=lamda/c; [Kx,Ky]=meshgrid(kx,ky); T=82.5*period;%s t=linspace(0,T,3000); n2=2.8e-23;% m^2/W % n4=1e-43;% m^4/W^2 tcol=1e-12;% 1ps %%%%%%%%%%%%%%%%%%%%%%%%%%%%%%%%%%%%%%%%%%%%%%%% % chi3=3.*2.3e-25;%free charge gas % chi5=3e-47; chi3=2e-25;%air % chi3=8.68e-26; %Ar % chi3=4.96e-27;%Ne % chi3=2e-25; I=5e16; %W/m-2w l=0; [phi,rho]=cart2pol(X,Y); %极坐标 %%%%%%%%%%%%%%%%%%%%%%%%%%%%%%%%%%%%%%%%%%%%%%%% B0=sqrt(2.*I/epsilon/c); u1=airy(-rho+r0); u2=exp(-aa*(rho-r0)).*exp(1i.*l.*phi).*rho.^l; u=B0.*u1.*u2./max(max(u1.*u2)); Zr0=30*10^(-3); %mm z轴的传播距离%%%%%%%%%%%%%%%%%%%%%%%% Zr=Zr0/(k0*(w0)^2); %z坐标的归一化 K2=round(Zr/(dz)); %取点 z=linspace(0,Zr,K2+1); E0=5.1421e11; %原子单位到标准单位的转换 period=lamda/c; % SI % tp=5e-15; %氢原子的电离能 %? T=82.5*period;%s n0=3e25; %中性原子密度 3e25 Zmax=K2+1; Tmax=3000; %round(T/(8e-18)) %grid number of time t=linspace(0,T,Tmax); dt=T/(Tmax-1); zz=linspace(0,0,Zmax); zz(1:Zmax/2)=(-Zmax/2:-1)*dz; zz(Zmax/2+1:Zmax)=(0:Zmax/2-1)*dz;
这段代码主要是用来生成空间和时间的网格,并定义一些常数和参数。具体来说,首先将初始的光束半径 Sr0 归一化,并用 linspace 函数生成 x 和 y 轴的坐标。然后计算空间步长 dx 和 dy,时间步长 dz,并将 x 和 y 扩展一倍,用 meshgrid 函数生成网格矩阵 X 和 Y。接着计算频域坐标 kx 和 ky,并用 meshgrid 函数生成频域网格矩阵 Kx 和 Ky。定义时间长度 T 和时间坐标 t,并计算空间中的非线性折射率 n2。最后定义一些常数和参数,包括原子单位到标准单位的转换因子 E0、氢原子的电离能 tp、中性原子密度 n0、传播距离 Zr0 和网格数量 Zmax 和 Tmax 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