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模型优化技巧:语音识别中的性能提升
发布时间: 2024-09-03 22:22:31 阅读量: 104 订阅数: 46
![深度学习模型优化技巧:语音识别中的性能提升](https://www.gosmar.eu/machinelearning/wp-content/uploads/2020/05/cnn_img_480-1.png)
# 1. 深度学习基础与语音识别原理
## 1.1 深度学习概述
深度学习是一种从数据中学习特征表示的机器学习方法,其核心在于构建多层的神经网络,模拟人脑处理信息的机制。它已经成为语音识别技术革新的关键驱动力。语音识别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能够理解、处理和转录人类的语音输入。
## 1.2 语音识别系统的构成
语音识别系统一般包括信号预处理、特征提取、声学模型和语言模型几个核心组件。其中,深度学习主要应用于声学模型的构建,利用大量语音和文本数据训练模型以达到高准确率。
## 1.3 从声学到文本的过程
语音识别过程可以总结为:首先对原始语音信号进行预处理,提取有用的特征;然后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将这些特征转换为可识别的语言单元,如音素或字;最后通过语言模型将语言单元组合成语句,完成从声学到文本的翻译。
```mermaid
graph LR
A[原始语音信号] --> B[预处理]
B --> C[特征提取]
C --> D[深度学习模型]
D --> E[语言单元]
E --> F[语言模型]
F --> G[语句]
G --> H[最终文本输出]
```
从这个流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度学习模型在整个语音识别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2. 模型训练的优化策略
## 2.1 数据预处理技术
### 2.1.1 数据增强方法
数据增强是通过一系列方法扩充原始数据集,以提升模型训练的有效性和鲁棒性。对于语音识别任务,数据增强尤为重要,因为真实场景下的语音数据往往面临噪声干扰、说话者差异和语音环境变化等问题。
一个常用的数据增强技术是添加背景噪声。此方法涉及在纯净语音样本中混入各种类型的噪声,如交通噪声、咖啡馆噪声等,以此模拟真实世界中可能出现的噪声环境。
```python
# Python代码示例:添加背景噪声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soundfile as sf
def add_background_noise(signal, noise, snr):
"""
给定信号和背景噪声,根据信噪比(SNR)添加背景噪声。
参数:
signal -- 语音信号
noise -- 背景噪声信号
snr -- 信噪比(分贝)
返回:
noisy_signal -- 添加了背景噪声的信号
"""
# 计算信号和噪声的功率
sig_power = np.sum(signal**2) / len(signal)
noise_power = np.sum(noise**2) / len(noise)
# 计算噪声放大倍数
k = np.sqrt(sig_power / (10**(snr / 10) * noise_power))
# 生成增强后的信号
noisy_signal = signal + k * noise
return noisy_signal
# 加载语音信号和背景噪声
signal, sr = sf.read('speech.wav')
noise, _ = sf.read('background_noise.wav')
# 使用3dB的信噪比添加背景噪声
enhanced_signal = add_background_noise(signal, noise, 3)
# 保存增强后的信号
sf.write('enhanced_speech.wav', enhanced_signal, sr)
```
在上述代码中,`add_background_noise`函数模拟了信号在3分贝信噪比下的噪声环境。通过调整信噪比参数,可以控制噪声对信号的影响程度。实验表明,在训练数据中加入适量的噪声,可以帮助模型在有噪声的环境中表现得更好。
### 2.1.2 特征提取与选择
特征提取是将原始的语音数据转换为模型能够处理的特征向量。常用的特征包括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s)、滤波器组特征和谱特征等。在特征提取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特征对于提升模型性能至关重要。
特征选择的目的是在确保模型性能的前提下减少特征维度,避免过拟合,并降低计算复杂度。常用的特征选择方法包括基于模型的选择、递归特征消除(RFE)和基于启发式搜索的特征选择。
```python
# Python代码示例:使用递归特征消除进行特征选择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RFE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
# 假设X是特征矩阵,y是标签
X = ... # 特征矩阵
y = ... # 标签
# 初始化随机森林分类器
estimator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100, n_jobs=-1)
# 应用RFE选择特征
selector = RFE(estimator, n_features_to_select=10, step=1)
selector = selector.fit(X, y)
# 输出被选中的特征
selected_features = np.array(range(X.shape[1]))[selector.support_]
print("Selected feature indices:", selected_features)
# 使用选中的特征构建模型
X_selected = X[:, selector.support_]
model = estimator.fit(X_selected, y)
# 评估模型性能...
```
在上述代码中,使用了随机森林分类器和RFE进行特征选择。RFE方法通过递归减少特征数量来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这对于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是很有帮助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从大量的特征中筛选出最有信息量的特征,从而提升模型的训练效率和预测性能。
## 2.2 网络架构调整
### 2.2.1 模型剪枝与量化
模型剪枝和量化是深度学习模型优化的两个重要策略。模型剪枝的目的是减少模型的复杂度,移除对最终预测结果影响较小的参数或神经元,而量化则涉及将模型的权重和激活从浮点数转换为整数表示,以此来减小模型的大小,加快计算速度。
模型剪枝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1. **重要性评估**:确定网络中哪些参数对输出影响最小。
2. **剪枝**:根据重要性评估结果,去除这些参数。
3. **微调**:在去除参数后,对模型进行微调,以确保性能不下降。
量化方法主要分为动态量化和静态量化。动态量化在模型运行时进行,将浮点数的权重和激活转换为较低精度的数据类型。静态量化则在训练后进行,根据权重的分布来确定量化后的值。
```mermaid
graph LR
A[开始] --> B[确定剪枝策略]
B --> C[进行网络评估]
C --> D[移除冗余参数]
D --> E[微调模型]
E --> F[测试性能]
F --> |性能保持| G[模型剪枝成功]
F --> |性能下降| B[重新确定剪枝策略]
```
在模型剪枝中,重要性评估是一个关键步骤。评估标准可以是权重的绝对值、权重的梯度或者参数对输出的贡献等。而量化在降低模型大小和提高推理速度的同时,可能会略微降低模型的准确性。但通过适当的量化方法,这种影响可以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 2.2.2 网络压缩技术
除了模型剪枝和量化,网络压缩还包括了诸如权值共享、知识蒸馏等技术。权值共享通过重用网络中的一部分权重来减少模型大小,适用于那些具有大量冗余的深度学习模型。知识蒸馏是一种模型压缩方法,其目的是将一个大的、性能较好的模型的知识转移到一个小的模型中。
知识蒸馏通常包含两个模型:一个大型的教师模型和一个小型的学生模型。学生模型学习模仿教师模型的输出,包括软标签信息,这样即使在输入数据上学生模型的输出与教师模型存在差异,它也能学到有用的特征。
```python
# Python代码示例:使用teacher-student模型进行知识蒸馏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 假设teacher_model是预训练好的大型模型,student_model是我们要训练的小模型
teacher_model = ... # 预训练好的教师模型
student_model = ... # 要训练的学生模型
# 定义损失函数,通常使用交叉熵损失加KL散度
def distillation_loss(y_pred_student, y_true, y_pred_teacher, temperature, alpha):
"""
知识蒸馏损失函数。
参数:
y_pred_student -- 学生模型的输出
y_true -- 真实标签
y_pred_teacher -- 教师模型的输出
temperature -- 蒸馏温度
alpha -- 蒸馏损失的权重
"""
hard_loss = nn.CrossEntropyLoss()(y_pred_student, y_true)
soft_loss = nn.KLDivLoss()(torch.log(F.softmax(y_pred_teacher / temperature, dim=1)), F.softmax(y_pred_student / temperature, dim=1))
return hard_loss + alpha * soft_loss
# 在训练循环中应用知识蒸馏损失函数...
```
在上述代码中,`distillation_loss`函数结合了传统的交叉熵损失和蒸馏过程中使用的KL散度。蒸馏温度和权重参数`alpha`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模型能够在训练过程中学习到教师模型的软标签信息,实现更有效的模型压缩。
## 2.3 损失函数与优化器选择
### 2.3.1 损失函数的调整
损失函数衡量的是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调整损失函数对于优化模型性能至关重要。对于语音识别任务,交叉熵损失是常用的损失函数,尤其在训练分类器时。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损失函数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调整来更好地反映任务的具体需求。
例如,在序列到序列的语音识别任务中,可以使用注意力机制结合交叉熵损失来提升模型的性能。此外,有时为了促进模型更快地收敛,会在损失函数中加入正则化项,如L1或L2正则化。
### 2.3.2 优化器的选择与调优
优化器是决定深度学习训练过程中参数更新方式的关键组件。选择合适的优化器和调整其参数对于训练过程的稳定性和最终模型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常用的优化器包括SGD、Adam、RMSprop等。
不同的优化器具有不同的优势。SGD是最基本的优化器,适用于许多场景,尤其是在大型数据集上。Adam优化器结合了动量和RMSprop的优点,通常能够提供更快的收敛速度。选择和调整优化器的过程通常需要基于实验和经验。
```mermaid
graph TD
A[选择优化器] -->|基于理论和经验| B[SGD]
A -->|基于实验和经验| C[Adam]
A -->|基于实验和经验| D[RMSprop]
B --> E[适用于大型数据集]
C --> F[快速收敛,适用于复杂网络]
D --> G[结合动量和自适应学习率]
```
在调整优化器参数时,需要考虑学习率、动量等参数。学习率是影响模型训练速度和性能的关键参数,过高或过低的学习率都会对训练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动量参数可以帮助模型在梯度下降过程中加速收敛,并减少震荡。
在实践中,通过超参数调优(如使用随机搜索、网格搜索或贝叶斯优化等方法)来找到最佳的优化器及其参数设置,是提升模型性能的常见做法。
# 3. 模型训练后的优化技巧
在现代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中,模型训练完成后,对其进行优化是提高性能和效率的重要步骤。优化可以减少模型的大小,降低计算需求,同时保持或提高模型的性能。本章我们将深入探讨模型蒸馏技术、模型量化以及模型剪枝等优化技巧,并分析其原理和应用效果评估。
## 3.1 模型蒸馏技术
### 3.1.1 知识蒸馏原理
知识蒸馏(Knowledge Distillation)是模型优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源自于Hinton等人的研究成果。蒸馏的核心思想是将大型的、训练好的复杂模型(通常称为“教师模型”)的知识转移到更小、更简单的模型(即“学生模型”)中去。
在蒸馏过程中,除了使用原始的标签数据作为训练目标外,还利用了教师模型的输出作为额外的目标。这一额外目标通常表现为软标签(soft labels),即预测结果的概率分布,这种概率分布中包含了更多的信息,有助于指导学生模型学习教师模型的内在决策逻辑。
蒸馏的具体实施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训练一个大型的、性能优良的教师模型。
2. 使用教师模型对训练数据进行预测,生成软标签。
3. 在同一个训练集上训练学生模型,并用教师模型提供的软标签辅助训练学生模型。
4. 调整超参数,如蒸馏温度,以控制软标签的“硬度”。
### 3.1.2 蒸馏策略与应用
蒸馏策略主要关注于如何有效地将教师模型的知识转移到学生模型。一个关键参数是蒸馏温度,它决定了软标签的“硬度”。温度较高时,软标签的分布更平滑,能够传达更多的类别间的相互关系;温度较低时,软标签趋向于硬标签,更类似于原始的one-hot编码。
在应用方面,蒸馏技术被广泛用于以下场景:
- 部署在边缘设备或移动设备上的小型模型。
- 需要低延迟和高效能的应用程序。
- 需要减少模型复杂度的场合,比如为了解决隐私问题而降低模型敏感性。
蒸馏技术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包括:
- 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师模型和学生模型。
- 蒸馏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平衡两个损失函数(一个来自实际标签,另一个来自软标签)。
- 蒸馏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集和任务的适用性。
## 3.2 模型量化
### 3.2.1 量化方法概览
模型量化是一种减少模型大小和加速推理过程的方法,通过减少模型参数和激活值的位宽来实现。量化可以将浮点数参数和激活值转换为低精度数值(如int8或int16),从而在硬件上实现更快的算术操作和更小的内存占用。
量化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动态量化:在运行时根据实际的参数值动态计算量化范围。
- 静态量化:在模型部署前预先计算量化范围并固化到模型中。
- 权重预训练量化:在训练过程中就采用量化方法进行参数更新。
### 3.2.2 量化对性能的影响
量化对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模型大小的减小和计算效率的提高。
- 模型大小:通过降低参数和激活值的位宽,模型的存储需求会显著减少。例如,使用int8代替float32,模型大小可以缩小为原来的1/4。
- 计算效率:低精度的算术运算可以在硬件上更加高效地执行,尤其是在针对特定硬件优化的情况下。
然而,量化也可能带来精度上的损失,这是因为低精度的数值表示能力有限。因此,在量化过程中需要仔细选择量化策略,并使用一些技巧(如量化感知训练)来最小化精度损失。
## 3.3 模型剪枝
### 3.3.1 剪枝的原理与方法
模型剪枝的核心思想是去除神经网络中的冗余部分,即去掉那些对模型输出贡献较小的权重或神经元。剪枝可以显著减少模型的复杂性,降低计算资源需求,同时有可能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剪枝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未结构化剪枝:随机或基于某些标准(如权重的绝对值)去除单个权重。
- 结构化剪枝:去除整个滤波器或神经元,这需要网络设计时就考虑剪枝的结构。
- 权重重要性剪枝:基于权重的重要性,如使用Taylor展开等方法来衡量权重对输出的影响。
### 3.3.2 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评估
在实际应用中,模型剪枝的效果评估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
- 剪枝后的模型大小和参数数量。
- 模型在剪枝后的准确度变化。
- 剪枝对模型训练和推理时间的影响。
评估通常需要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基础上进行,而如何平衡剪枝率和精度损失则是剪枝策略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此外,剪枝策略的选择和实现也需要考虑到目标硬件的特性,比如在GPU上,可能不需要太关注剪枝的结构化,但在某些嵌入式处理器上,结构化剪枝可能更为合适。
在剪枝技术的未来发展中,自适应剪枝策略和自动化剪枝工具是值得关注的趋势。通过自动化的工具,可以帮助开发者更方便地实现剪枝,同时保持对性能和资源的精细控制。
# 4. 优化实践:提升语音识别系统的性能
在前几章中,我们已经讨论了深度学习基础、语音识别原理、模型训练的优化策略以及模型训练后的优化技巧。在本章中,将通过实践案例来展示如何将这些理论和策略应用到真实的语音识别系统中,并深入分析优化前后的性能对比。我们还将探讨在部署语音识别系统时,如何综合考量各种优化策略,以实现最佳的实时性能。
## 4.1 实验环境与工具
为了进行优化实践,选择合适的硬件和软件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一个能够高效执行训练和推理任务的环境。
### 4.1.1 选择合适的硬件与软件
**硬件选择**:
- **处理器**:现代的多核处理器,如Intel Xeon或AMD Ryzen,对于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尤其重要。
- **GPU**:具备强大并行计算能力的GPU,如NVIDIA的Tesla或RTX系列,可大幅缩短训练时间。
- **内存与存储**:足够的RAM以及高速的SSD存储,以提高数据读取和处理速度。
**软件选择**:
- **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PyTorch等,它们提供了丰富的API和工具来构建、训练和优化模型。
- **数据处理工具**:如NumPy、Pandas等,用于数据预处理。
- **性能监控工具**:如NVIDIA的Nsight、Intel VTune等,用于监控和分析硬件性能。
### 4.1.2 实验设计与评估指标
在设计实验时,需要定义明确的评估指标来衡量语音识别系统的性能。常见的指标包括:
- **词错误率(WER)**:表示识别出的词与实际词之间不匹配的比例。
- **识别速度**:从语音输入到输出识别结果所需的时间。
- **模型大小**:模型在存储和内存中的占用大小。
- **推理时间**:单个样例的处理时间。
在实验设计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训练和测试数据集,以及模型的参数设置,包括批量大小、学习率等。
## 4.2 案例研究:优化前后的对比分析
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来展示如何应用优化策略,并分析其效果。
### 4.2.1 模型优化前的性能基准
**原始模型参数**:
- 模型架构:基于LSTM的音频模型。
- 训练时间:约5小时。
- 初始WER:28%。
**性能评估**:
- 在测试集上的WER为28%。
- 平均识别速度为1.2秒/样本。
- 模型大小为100MB。
- 平均推理时间为0.8秒/样本。
### 4.2.2 应用优化技巧后的效果对比
**应用优化策略**:
- 数据增强技术,如时间拉伸和加入背景噪声。
- 特征提取使用MFCC和FBANK。
- 使用Adam优化器,并调整学习率策略。
- 应用知识蒸馏方法。
**优化后性能**:
- 经过优化后的WER降低到了22%。
- 平均识别速度提升至0.9秒/样本。
- 模型大小减小到了50MB。
- 平均推理时间降低到了0.5秒/样本。
## 4.3 优化策略的综合考量
在优化语音识别系统时,需要综合考虑性能权衡和实时性要求。
### 4.3.1 考虑多因素的性能权衡
在优化过程中,需要考虑模型的准确性、速度和大小之间的权衡。例如,较小的模型可能具有更快的推理速度,但其准确性可能会降低。在实践中,这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来做出权衡。
### 4.3.2 部署与实时性能要求
在部署阶段,需要确保语音识别系统能够满足实时性要求。这意味着模型必须能够快速响应用户的语音输入。可以考虑以下优化措施:
- 使用更高效的模型架构,如卷积神经网络(CNN)。
- 在服务器上部署,使用高性能的硬件资源。
- 实施流式处理,以减少延迟。
## 代码块展示
以下是一个示例代码块,展示如何使用Python进行模型性能的优化。这里我们使用`torch`和`torchaudio`库来处理音频数据,并使用`pytorch`进行模型训练。
```python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audio
from torch import nn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Loader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import numpy as np
# 加载数据集
data, sample_rate = torchaudio.load('path/to/audio/file.wav')
# 数据预处理
mfcc_features = torchaudio.transforms.MFCC()(data, sample_rate)
# 分割数据集
train_data, test_data = train_test_split(mfcc_features, test_size=0.2)
# 定义数据加载器
train_loader = DataLoader(train_data, batch_size=64, shuffle=True)
test_loader = DataLoader(test_data, batch_size=64)
# 定义模型
class AudioModel(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self.lstm = nn.LSTM(input_size=20, hidden_size=50, num_layers=1)
self.fc = nn.Linear(50, 10) # 假设有10个类别的输出
def forward(self, x):
lstm_out, _ = self.lstm(x)
out = self.fc(lstm_out)
return out
model = AudioModel()
# 定义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criterion = nn.CrossEntropyLoss()
optimizer = torch.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0.001)
# 训练模型
for epoch in range(10): # 10个训练周期
for batch in train_loader:
optimizer.zero_grad()
inputs = batch.transpose(1, 2) # 调整数据维度以适配模型输入
outputs = model(inputs)
loss = criterion(outputs, labels) # labels 为真实标签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 每个周期结束时评估模型
# ...
# 模型评估
# ...
```
### 参数说明与代码逻辑
- `torchaudio.load` 加载音频文件。
- `torchaudio.transforms.MFCC` 应用MFCC进行特征提取。
- `train_test_split` 对数据集进行划分。
- `DataLoader` 定义了用于批量加载数据的数据加载器。
- `AudioModel` 定义了一个简单的LSTM模型。
- `criterion` 和 `optimizer` 分别定义了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这段代码仅是一个简化的例子,实际优化实践中需要更复杂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特征选择、模型调参、模型融合等。
## 表格展示
为了直观展示优化前后的性能对比,我们可以创建一个表格如下:
| 项目 | 优化前 | 优化后 |
|----------|---------|---------|
| WER | 28% | 22% |
| 平均识别速度 | 1.2秒/样本 | 0.9秒/样本 |
| 模型大小 | 100MB | 50MB |
| 平均推理时间 | 0.8秒/样本 | 0.5秒/样本 |
通过这张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项性能指标的变化,从而评估优化效果。
## Mermaid流程图展示
为了展示模型优化的流程,我们可以使用Mermaid流程图来表示:
```mermaid
graph LR
A[开始] --> B[数据预处理]
B --> C[模型训练]
C --> D[应用优化技巧]
D --> E[知识蒸馏]
D --> F[模型量化]
D --> G[模型剪枝]
E --> H[优化效果评估]
F --> H
G --> H
H --> I[调整优化策略]
I --> J[重复优化过程直到满足性能要求]
J --> K[结束优化流程]
```
在上述流程图中,展示了从数据预处理到模型训练,再到应用各种优化技巧的完整流程。优化效果评估环节对不同策略进行检验,并根据结果进行调整优化策略,直至达到性能要求。
通过这些章节内容的编写和优化实践的分析,我们不仅展示了如何提升语音识别系统的性能,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优化过程中的思考方式和实际操作方法。希望本章节的深入分析能够为IT行业从业者在实际工作中提供帮助。
# 5. 展望与未来趋势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语音识别系统已经取得显著的性能提升。然而,技术的演进和应用需求的增加预示着未来仍有许多值得探索的方向。在本章中,我们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并讨论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机遇。
## 未来研究方向
### 新兴技术的影响
随着算力的提升和数据的积累,新兴技术如Transformer架构、自注意力机制、和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如BERT)已经开始对语音识别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些技术在处理上下文信息、长距离依赖以及学习丰富的语言表示方面表现出色,有望进一步提升语音识别的准确性与鲁棒性。
此外,边缘计算和5G通信技术的发展为语音识别带来了新的应用场景,如实时语音转写、语音助手等。结合边缘计算与5G,语音识别系统能够在几乎无延迟的情况下工作,极大提升用户体验。
### 研究的前沿课题
尽管目前的语音识别系统在许多场景下已经足够好,但依然存在诸多未解决的问题,成为未来研究的前沿课题。例如:
- **语音识别中的小样本学习**:如何使模型能够在仅有少量标注数据的情况下快速适应新的场景或语言。
- **多模态语音识别**:结合视觉和其他感知模态信息来提升识别的准确度和鲁棒性。
- **无监督和半监督学习**:减轻人工标注工作量,同时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 **持续学习和增量学习**:让模型能够不断地在新的数据上学习,避免遗忘已有知识。
这些前沿课题的解决将进一步推动语音识别技术的进步,拓展其应用边界。
## 挑战与机遇
### 行业应用中的挑战
在行业应用中,语音识别技术面临许多挑战,包括但不限于:
- **方言与口音问题**: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发音差异使得模型必须具备很强的泛化能力。
- **背景噪声与干扰**:在真实环境下,语音识别系统经常面临各种噪声和干扰,如何在嘈杂环境中准确识别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在使用语音识别服务时,用户语音数据的隐私保护和安全存储变得越来越重要。
### 优化技术的潜在机遇
然而,这些挑战同时也预示着优化技术的潜在机遇:
- **自适应和迁移学习**:开发可适应不同口音和环境的语音识别系统。
- **噪声鲁棒性的增强**:利用深度学习中的对抗训练、多任务学习等方法提升模型在复杂环境下的表现。
- **隐私保护技术**:研究语音数据的加密、去标识化技术,以及在不泄露隐私的前提下进行模型训练和优化的算法。
综上所述,未来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将在持续技术创新与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前行,迎接新的挑战,同时开拓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