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oot移植与mkimage工具详解

需积分: 9 6 下载量 5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9 1 收藏 241KB DOC 举报
"这篇文档详细记录了如何将U-Boot移植到嵌入式系统中,特别是针对ARM架构的设备。作者特别强调了U-Boot的bootm命令与mkimage工具的使用,这对于构建和引导Linux内核至关重要。" 在嵌入式系统中,Bootloader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组件,它的主要任务是在硬件初始化之后加载操作系统或执行应用程序。U-Boot作为一款广泛应用的开源Bootloader,支持多种处理器架构,包括ARM。本文档深入探讨了U-Boot在ARM平台的移植过程,提供了详尽的步骤和指导。 首先,U-Boot的bootm命令用于引导由mkimage工具处理过的Linux内核映像。mkimage是一个用于创建可启动映像文件的工具,它会为原始的内核映像添加一个头部,包含关于CPU架构、操作系统类型、映像类型、加载地址、入口点等关键信息。这样做是为了让U-Boot能够识别并正确处理这个映像。 mkimage的使用方法如下: - `-A`: 指定CPU架构,例如对于ARM架构,参数应设置为`arm`。 - `-O`: 指定操作系统类型,例如`linux`表示Linux操作系统。 - `-T`: 指定映像类型,如`kernel`代表Linux内核。 - `-C`: 设置压缩类型,可以是无压缩或gzip等。 - `-a`: 指定映像在内存中的加载地址。 - `-e`: 指定映像的入口点地址,通常是在`-a`指定地址的基础上加上0x40,因为mkimage会在前面添加一个40字节的头。 - `-n`: 设置映像名称。 - `-d`: 提供映像数据文件。 通过mkimage,可以将源代码转换成适用于U-Boot加载的不同类型的映像文件。这些映像文件包含了必要的元数据,使得U-Boot在启动过程中能够正确地加载和启动内核。 这篇文档对于理解U-Boot在嵌入式ARM系统中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利用mkimage工具来准备和打包Linux内核映像是非常有帮助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开发者,都能从中受益,从而更有效地进行Bootloader的移植和调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