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前端框架演进与工程化探索

需积分: 9 3 下载量 7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7 收藏 4.66M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介绍了蚂蚁金服前端框架的发展历程,包括从早期的Sea.JS、Arale、SPM到React、Roof、Redux、Dva,再到Umi和Bigfish,以及最后如何通过框架整合实现工程化。文章强调了在技术选择中,人、业务、流程和开源的重要性,并提到了当前框架在内部应用的广泛性和社区的活跃度。" 在蚂蚁金服的前端技术发展中,框架的选择与演进始终伴随着业务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2015年前,公司采用了Sea.JS、Arale和SPM等开源技术方案。随着技术趋势的变化,2015年蚂蚁金服引入React,并逐步探索最佳实践,最终形成了开源的Dva框架。2017年后,Umi和Bigfish这两个企业级前端框架应运而生,分别服务于无线业务和中台业务。 在Umi和Bigfish的发展过程中,团队意识到单一框架的重要性,将两者合并,形成了一体化的解决方案。Umi对外开源,服务于广大开发者,而Bigfish则作为内部服务工具。这种模式类似于eggjs和chair,既满足了开源的需求,又保障了内部业务的高效运行。目前,蚂蚁金服的框架已经统一了内部的开发环境,拥有超过1100个内部应用,且新增产品中有80%采用该框架,同时有1500多名内部开发者在使用,其中包括不同技术水平的Java开发人员和资深前端工程师。 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人、业务、流程和开源。首先,框架必须易用且能满足业务需求。其次,为了保持使用者的参与度和归属感,框架提供了插件体系,让开发者能够根据业务需求开发适配的插件,同时也能通过改进框架来提升个人成就感。此外,良好的流程管理和开源策略也是推动框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促进了技术的共享和迭代,确保了框架的可持续发展。 蚂蚁金服的前端框架和工程化实践展示了如何通过不断的技术探索、团队协作和业务驱动,构建出一个高度统一、高效且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前端开发环境。这种实践对于其他公司来说,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经验,特别是在处理技术选型、框架演进和工程化建设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