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积层滑坡入渗研究:原位双环渗水试验与风化千枚岩层分析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4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776KB PDF 举报
"该研究基于原位双环渗水试验,对段河坝堆积层滑坡体的地层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降雨入渗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堆积层黄土的渗透系数在1.90×10-4~2.25×10-3cm/s之间,而风化千枚岩层的渗透系数仅为2.87×10-5cm/s,被认定为相对隔水层。通过室内颗粒分析和高密度电法试验,发现渗透差异源于不同的粒度组成和密度,同时风化千枚岩层具有高含水率。据此推测,降雨引发滑坡的主要原因是水分沿着坡积黄土层和风化千枚岩内部的裂缝、落水洞等快速下渗,而非均匀渗透,导致风化千枚岩层含水量增加,抗剪强度下降,进而诱发滑坡变形。" 这篇论文详细阐述了堆积层滑坡的降雨入渗规律,采用了多种科学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原位双环渗水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测定土壤的渗透性能。在段河坝堆积层滑坡体中,这种试验揭示了黄土层与风化千枚岩层之间的显著渗透性差异。黄土层的渗透系数较高,意味着其允许水分较快地向下渗透,而风化千枚岩层则相对不透水,这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关键数据。 颗粒分析试验是理解土壤结构和渗透性的另一个重要工具。通过对不同地层的颗粒大小和密度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解释为何黄土层的渗透性远高于风化千枚岩层。颗粒大小分布的不同影响了土壤孔隙的大小和连通性,从而决定了其对水分的渗透能力。 高密度电法探测则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用于评估地下含水状况。在本研究中,它揭示了风化千枚岩层的高含水率,这与颗粒分析的结果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风化千枚岩层作为相对隔水层的特性。 论文的关键发现是降雨导致滑坡的主要机制。通常认为,大气降水会缓慢渗透到堆积层中,但研究表明,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水分更可能通过坡积黄土层和风化千枚岩层的裂缝、落水洞等局部通道迅速下渗,使得风化千枚岩层的含水量增加,降低了其抗剪强度,最终导致滑坡的发生。 这一研究对于滑坡防治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了解降雨如何影响滑坡体的稳定性和水分分布,可以帮助制定更有效的防灾策略,例如改善排水系统,减少降雨对脆弱地层的直接影响,以及监测关键通道的水分变化。此外,这些发现也提醒我们在考虑滑坡风险时,需要综合考虑地层结构、物理性质和地下水动态,而不仅仅是降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