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网最少观测期数设计与应用详解

需积分: 43 2 下载量 3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1 收藏 8.35MB PPT 举报
本章节主要讨论的是GPS网技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少观测期数,它涉及到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精度需求和网路设计要素。在布设GNSS网时,确定最少观测期数是关键步骤,它与网的等级、点的数量以及使用的接收机数量密切相关。最少观测期数的计算公式通常基于这些因素,以确保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GNSS测量中,有多种定位模式,包括相对定位和绝对定位。相对定位主要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如替代常规控制网布设、测图放样、变形监测等,其精度要求可达到厘米至毫米级别。对于国家高精度GNSS网,如形变监测,需要毫米级的极高精度,可能采用静态测量和载波相位测量,同时支持事后、准实时或实时处理。 在大坝变形监测系统中,工程放样要求稍低,通常在分米至厘米级,而GNSS RTK(Real-Time Kinematic)在GIS数据采集中的应用则追求较低的米级至亚米级精度。不同的工程应用对数据处理质量和实时性有特定要求,例如动态测量和伪距测量的使用。 观测时段是GNSS测量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接收站接收到卫星信号并连续观测的时间段。同步观测是指多台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行观测,得到的则是基线向量,即站点间的坐标差。截止高度角是接收机能够观察卫星的最低角度限制,过低则可能导致信号丢失。 此外,还有采样间隔和独立基线等术语,采样间隔指接收机两次观测之间的时间间隔,而独立基线是指通过不同观测时间段得到的基线向量,这对于减少误差来源和提高定位精度至关重要。 最少观测期数是GNSS网设计中的核心参数,它决定了网络的覆盖范围、数据质量以及在不同应用领域的适用性。精确掌握这些概念和技术细节,有助于确保GNSS网的有效运行和满足各类专业测量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