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发展历史与CPU执行时间解析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4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6-19 收藏 9.13MB PDF 举报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理解计算机工作基础的关键领域,涵盖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构造和原理。第一章通常会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架构和历史发展。 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 电子管时代(1946-1958):这是计算机的早期阶段,计算机体积大、能耗高、速度慢。 - 晶体管时代(1958-1964):晶体管的引入显著提高了计算机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了成本。 - 集成电路时代(1965-1972):集成电路使得大量晶体管可以集成在单一芯片上,进一步缩小了计算机的尺寸。 - 微型机时代(1971-1986):个人电脑的出现,使计算机走进普通家庭。 - 巨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86年以后):计算机性能的飞速提升,现代计算机拥有极高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 2.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 运算器:负责执行基本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 控制器:控制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包括指令的读取和执行。 - 存储器:分为内存(RAM)和外存(硬盘等),存储程序和数据。 - 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用于输入数据和指令。 - 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将处理结果呈现给用户。 3. 主频与时钟周期: - 主频(f)是CPU的运行速度,等于1除以时钟周期(T)。 - CPU执行时间(CPU执行时间 = CPU时钟周期数 × CPU时钟周期)。 4. 计算指标: - CPI(每条指令周期数):衡量执行一条指令所需的平均时钟周期数。 - MIPS(每秒百万指令数):衡量计算机的执行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能执行的指令数量。 - MFLOPS(每秒百万次浮点操作次数):在科学计算中,衡量浮点运算能力的重要指标。 5. 计算问题示例: - 通过主频计算时钟周期,例如A机的CPU周期为1/8MHz=0.125μs。 - 利用MIPS计算平均指令周期,如A机的平均指令周期=1/0.4MIPS=2.5μs。 6. 计算机性能参数: - 科学计算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通常是MFLOPS,因为它们涉及大量的浮点运算。 - 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资源。 - 计算机的发展时代通常根据使用的电子器件来划分。 - 计算机的硬件能直接识别的语言是机器语言,即二进制代码。 这些基础知识构成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础,对于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评估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