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成像原理:扫描技术与辐射亮度解析

需积分: 16 5 下载量 15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1 收藏 5.02MB PPT 举报
本文主要介绍了遥感成像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辐射亮度范围和扫描成像技术,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遥感成像的方式、探测波段、扫描成像的分类以及光/机扫描成像的工作机制。 遥感成像是通过探测地物电磁辐射特性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在遥感系统中,辐射亮度范围是一个关键参数,通常用最大亮度值表示,例如,最大亮度可能为255或127,这取决于传感器的动态范围和数据编码方式。这些数值代表了遥感器能捕获的最大和最小辐射强度,对于图像的对比度和细节表现至关重要。 遥感成像方式主要包括光/机扫描成像、固体自扫描成像和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其中,光/机扫描成像是最传统的技术,它利用转动的光学镜头和扫描镜对地物进行逐点逐行扫描。扫描镜在机械驱动下,将地物辐射的电磁波反射并聚焦到探测元件上。探测元件的不同类型,如光电倍增管、硅光二极管、锗光二极管等,对应不同的响应波长,覆盖紫外、红外、可见光和微波波段,决定了遥感器的光谱分辨率。 扫描成像中的瞬时视场角(IFOV)和总视场角(FOV)是两个重要概念。IFOV是指扫描仪在一瞬间能接收的地面角度范围,直接影响空间分辨率,即每个像素对应地面的大小。总视场角则决定了扫描带的宽度,即传感器的覆盖范围。光机扫描成像中,由于每条扫描带都有独立的投影中心,所以遥感影像呈现多中心投影特性,不同扫描带的影像在航向上遵循垂直投影规则。 探测元件的性能对遥感器的辐射分辨率有直接影响,其工作温度和响应波长决定了能探测到的地物辐射特征。例如,锗光二极管在1.12-1.73微米的波长范围内工作,适合探测近红外;而硫化铅(PbS)则在2-6微米的中红外波段工作。 遥感成像技术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光学、机械、电子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对于理解和应用遥感数据至关重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发展,遥感已经成为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监测环境变化、支持灾害应对和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