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亚胺/二氧化钛纳米复合薄膜电学性能研究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3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342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是2014年发表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上的科研成果,主要探讨了聚酰亚胺/二氧化钛(PI/TiO2)纳米复合薄膜的电学性能如何随着无机组分(二氧化钛的含量)的变化而变化。研究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复合薄膜,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iO2纳米颗粒与PI基体之间有良好的相容性和均匀分布。随着TiO2组分从0%增加到7%,薄膜的击穿场强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最大值240 kV/mm出现在1%的组分;耐电晕寿命随着组分的增加而持续增长;介电常数起初下降然后上升,最低值3.11出现在3%的组分,而在7%的组分时为3.49;电导率和介电损耗的变动不大,102 Hz频率下,所有薄膜的电导率均低于6.0×10^(-3) S/cm。因此,这种PI/TiO2纳米复合薄膜展现出优秀的介电性能和热稳定性。" 这篇研究论文深入探究了PI/TiO2纳米复合薄膜的电学特性,特别是关注了TiO2纳米粒子含量对薄膜性能的影响。首先,研究方法采用了原位聚合技术,这是一种在聚合过程中直接引入纳米粒子的方法,可以确保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整个聚合物基体中,避免团聚问题。实验结果显示,TiO2颗粒与聚酰亚胺(PI)基体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容性,这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 电学性能方面,随着TiO2组分的增加,复合薄膜的击穿场强呈现出复杂的变化模式。在1%的TiO2含量时,薄膜的耐电压能力最强,达到了240 kV/mm,这可能是由于适量的TiO2增强了薄膜的机械强度和电气绝缘性。然而,当TiO2的含量继续增加,可能由于颗粒间的聚集或基体的破坏,导致击穿场强下降。 耐电晕寿命的持续增长表明,增加TiO2含量有助于提高材料抵抗电晕放电损伤的能力,这对于高电压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介电常数的变化揭示了材料的电荷存储能力和能量损耗特性。介电常数在3%的TiO2含量时达到最低,这可能意味着在该比例下,复合材料对电荷的储存和释放最为有效。然而,当TiO2含量进一步增加,介电常数增加,可能是因为更多的无机粒子影响了电荷的移动。 电导率和介电损耗相对稳定,即使在较高的TiO2含量下,薄膜仍保持较低的电导率,这意味着其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102 Hz下的电导率均低于6.0×10^(-3) S/cm,证明了其在低频条件下的高绝缘性。 总结来说,这篇论文的发现对于理解和优化PI/TiO2纳米复合薄膜的电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设计用于高压、高耐久性的电子设备和电路中的绝缘材料。适当调整无机组分的比例可以实现特定电学特性的优化,例如提高击穿强度、增强耐电晕寿命和控制介电常数。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领域有深远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