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技术在人造卫星轨道测定中的应用

0 下载量 6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9 收藏 3.28MB PDF 举报
"确定人造卫星轨道的激光实验" 激光技术在人造卫星轨道测定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创新是由普洛特金(H.H.Plotkin)在1963年的第三次国际量子电子学会议上提出的。这一概念在1964年得以实践,当时美国的"探索者22号"(S-66)卫星搭载了反光镜,成为首个被激光追踪的卫星。在很短的时间内,包括NASA的科研人员、通用电气公司的工程师,以及法国科学研究中心航空服务部的研究员,都成功记录到了卫星反射回来的激光光电回波。这一突破性的实验不仅验证了激光追踪卫星的可行性,还产生了实际的图像证据,例如美国空军剑桥研究实验室的R.L. Iliff获取的反射光束照片。 1965年,得益于通用电气公司的支持,美国史密森天体物理天文台进行了首次成功的激光测距实验,获取了照片和光电数据。这个过程中,史密森天体物理天文台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卫星追踪网络,包含12个分布在各大洲及太平洋岛屿的观测站。每个站都配备了贝克-纳恩照相机,这是一种专为卫星追踪设计的设备,配备0.5米f/1.0的施密特光学系统,能够拍摄日间卫星的影像,其胶片灵敏度可扩展至红宝石激光波长6,900埃以上,从而实现高精度的卫星定位。 观测站使用的精确时钟与晶体控制的振荡器结合,用于记录观测时间,以精确计算卫星轨道,这些数据对大地测量和高层大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贝克-纳恩照相机在卫星进入地球阴影区时无法工作,此时激光测距技术就发挥了作用。激光器可以测量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距离,即使在无光照的情况下,与照相机协同工作,确保了全天候的卫星追踪能力。 激光在卫星追踪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轨道测定的精度,它与贝克-纳恩照相机一起,构成了一个全面的追踪系统。通过激光测距,即便在地球阴影下,也能获取卫星的位置信息,这在以前是无法实现的。这种技术的出现,不仅推动了空间科学研究的进步,也为地球科学和导航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