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SDRAM:原理、时序与结构详解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9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0 收藏 1.33MB PDF 举报
SDRAM(同步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的原理和时序是现代计算机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SDRAM内存模组的设计是为了适应CPU(中央处理器)的数据传输需求,确保高效和稳定的数据交换。核心概念有两个:物理Bank(P-Bank)和芯片位宽。 1. **物理Bank**: 物理Bank的概念起源于早期内存设计,它确保了内存总线的数据宽度与CPU数据总线相匹配。例如,早期的Pentium处理器需要两条72pin的SIMM内存模块(System In Package Memory Module),每条提供32bit的位宽,以满足其64bit数据总线需求。随着技术进步,168pin-SDRAMDIMM模块的出现使得单条内存即可支持系统启动。 在RDRAM(Rambus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和多通道DDR(Double Data Rate)系统中,物理Bank的概念有所变化。RDRAM采用通道(Channel)代替,而并发式的DDR系统不再直接依赖于物理Bank的概念。 2. **芯片位宽**: 内存芯片的位宽决定了它在一周期内能传输的数据量。虽然理论上可以制造出64bit位宽的芯片,但由于技术限制和成本考量,实际使用的SDRAM芯片位宽通常较窄,如台式机市场常见的是8bit或16bit。为了达到P-Bank所需的位宽,多个芯片需要并联工作。例如,四个16bit芯片并联可构成64bit的P-Bank,而八个8bit芯片则需要连接才能达到相同效果。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单个P-Bank无法满足大容量的需求,因此现代芯片组开始支持多个P-Bank,允许系统根据需要动态选择合适的Bank进行数据传输。这提高了内存带宽和整体性能。 SDRAM的原理和时序设计是围绕如何优化内存与CPU之间的数据传输效率展开的,包括通过物理Bank组织内存芯片以匹配CPU数据总线,以及通过芯片并联来扩大位宽。理解这些核心概念对于了解现代计算机内存系统的工作方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