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时间单部件可修复系统可靠性与可用度分析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3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241KB PDF 举报
"离散时间下的单部件可修复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在工程领域,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自动化技术和其他相关领域,离散时间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系统的行为和性能。这篇2008年的论文《离散时间下的单部件可修复系统的可靠性分析》由杨主患、王立超和邹云撰写,发表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第4期。文章聚焦于离散时间参数下的系统可靠性研究,特别关注单部件可修复系统。 在传统的可靠性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连续时间框架内,然而实际工程问题往往涉及到离散时间事件,如设备的定时检查、维护或故障修复。论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方法,即假设时间参数为离散,以此来更准确地反映这些系统的特点。作者运用更新过程理论,这是一种处理随机事件发生和系统状态变化的统计方法,来建立基于故障率和修复率的系统状态转移模型。 状态转移模型是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核心工具,它描述了系统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概率。在离散时间下,这个模型可以精确地捕捉到设备在每次时间间隔内的故障和修复行为。通过这个模型,论文能够计算出系统的关键可靠性指标,包括: 1. 可靠性(Reliability):系统在给定时间内不发生故障的概率,这是衡量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2. 可用度(Availability):系统在任意时刻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概率,它综合考虑了系统的故障时间和修复时间。 3. 平均故障次数(Mean Failure Times):系统在一定运行时间内平均经历的故障次数,这有助于预测维护需求和设备寿命。 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论文还进行了一次数值仿真。通过模拟不同条件下的系统行为,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离散时间下的系统可靠性表现,从而为工程设计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这篇论文为离散时间环境中的可靠性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方法,对于理解和优化那些依赖于离散时间事件的系统,例如工业生产线、网络设备、自动化系统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这种方法的提出也扩展了传统的连续时间可靠性理论,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