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同位素链偶-偶核的四极与八极形变研究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2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286KB PDF 举报
"Ba同位素链偶-偶核基态形状研究 (2010年),王楠,深圳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本文基于2010年发表在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的文章,作者王楠通过使用反射不对称的相对论平均场模型(Relativistic Mean Field, RMF)探讨了Ba同位素链中偶-偶核的多种基本性质。该研究主要关注结合能、四极形变、八极形变以及电荷半径等方面,以深入理解原子核结构。 1. **相对论平均场模型**:RMF模型是一种理论框架,它在描述核物质和有限核的性质上表现出色,尤其是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自洽引入。该模型的参数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使得它能够有效地预测未知区域的原子核性质。 2. **四极形变**:四极形变是指原子核在空间中的形状类似于椭球,随着质量数A=126-174的变化,核的四极形变经历了从长椭球到接近球形,再到长椭球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揭示了核形状随核子数变化的动态行为。 3. **八极形变**:八极形变在A=144-154的质量数范围内最为显著,其存在有助于解释某些实验观测,比如240Pu的裂变产物不对称质量分布。八极形变可能源于特定量子数差的单粒子能级间的耦合。 4. **电荷半径与质量数的关系**:在A=138附近,由于中子满壳(N=82)的出现,电荷半径随质量数增长的曲线斜率发生显著变化。这表明中子壳层对原子核形状的影响,以及其在决定电荷分布上的重要作用。 5. **壳模型**:壳模型指出,当质子数或中子数达到特定值(如34、56、88以及134附近)时,可能存在稳定的八极形变。这一理论为解释八极形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6. **实验数据比较**:理论计算结果与现有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证明了RMF模型在预测和解释原子核性质方面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该研究通过RMF模型对Ba同位素链的核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核形状变化的规律以及中子壳层效应,为理解和预测重离子核的结构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核物理学领域,特别是核结构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