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科学与农业生产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3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1 收藏 1.22MB PPTX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是针对初高中生物或科学教育的第一课时内容,它通过直观的PPT形式,引导学生从现象与理论的结合入手,学习如何理解和分析科普文章中的事理。该课件强调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特别是对于说明文语言的精准性和生动性的鉴赏,以及说明方法在传达信息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筛选信息与理解事理:学生们要学会从大量信息中提取关键内容,识别文章的核心观点,比如通过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物候现象来理解气候变化和季节更替。 2. 说明顺序与语言分析:课程中涉及到了说明文的结构,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组织和理解科学文本的逻辑。同时,通过对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分析,体会说明文的表达魅力。 3. 物候现象与科学探究:通过欣赏和讨论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学生被引导思考天气、气候的关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 4. 历史背景与人物介绍:竺可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介绍,他是物候学领域的奠基人,其著作《物候学》对于物候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5. 预习与词汇积累:课前预习部分包括字词注释,如“孕育”、“翩然”等,以及对物候、物候学概念的定义和相关词语的正确读音,为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6. 实践应用:课程还关注物候观测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些知识对学生理解自然规律与社会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升阅读和理解科学文献的能力,还能增强科学素养,认识到自然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