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技术原理详解

4星 · 超过85%的资源 需积分: 0 2 下载量 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6 收藏 1.37MB PDF 举报
"COM技术原理是一门课程,专注于介绍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技术,旨在帮助学习者理解并掌握组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同时关注软件技术的发展和当前软件状况。课程内容包括COM和CORBA的简介,以及对软件设计能力的提升。课程设计上注重加强基础理论,展示最新的软件技术,并针对软件需求、环境变化以及开发模式的转变进行探讨。课程讲解了从功能分解法、结构化程序设计到面向对象和组件程序设计的演变,反映了软件开发方法的进步。随着软件需求从计算到实用、管理以及分布式系统的扩展,软件环境也从单任务、文字界面、单线程和平台相关逐步发展到多任务、图形界面、多线程和跨平台的网络环境。" COM技术原理是微软提出的一种组件模型,它允许不同应用程序之间共享代码和数据,实现了软件组件的重用和互操作性。COM的核心概念是组件,这些组件是封装了特定功能的对象,可以通过接口与外界交互,而无需关心其实现细节。COM通过接口标识符(IID)和类标识符(CLSID)来唯一标识组件,确保了组件间的独立性和可替换性。 在COM中,组件可以动态地发现和使用其他组件的服务,这得益于接口的概念,接口定义了一组方法,组件通过实现这些接口来提供服务。COM还引入了线程模型和异步调用机制,使得组件可以在不同的线程上下文中工作,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并发能力。 课程中还会涉及COM的实现机制,如COM对象的生命周期管理、引用计数、延迟加载等特性。此外,COM+(Component Services)是COM的一个扩展,提供了更多的服务,如事务管理、安全性、事件模型等,使得组件能够更好地集成到企业级应用中。 对比COM,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是一种更为开放的跨平台组件模型,它允许不同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之间的组件通信。虽然COM主要应用于Windows生态系统,但CORBA的目标是实现跨平台的互操作性,支持多种语言和操作系统。 课程内容不仅限于理论,还将涵盖实际案例和最佳实践,帮助学员提高软件设计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软件需求和环境。通过学习COM技术原理,学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构建基于组件的软件系统,提升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