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k, col in zip(range(n_clusters_), colors): class_members = labels == k cluster_center = data_points[cluster_centers_indices[k]] plt.plot(data_points[class_members, 0], data_points[class_members, 1], 'w', markerfacecolor=col, marker='.') plt.plot(cluster_center[0], cluster_center[1], 'o', markerfacecolor=col, markersize=10) 这段代码什么意思
时间: 2023-05-28 16:01:25 浏览: 146
这段代码用于将通过聚类算法分出来的数据点和聚类中心画在二维平面上。具体解释如下:
- 对于每一个聚类k,取出属于该聚类的数据点(class_members),用颜色col标记并以小圆点(marker)画出来。
- 取出聚类中心坐标(cluster_center),用颜色col标记并以大圆点(marker)画出来。大小为10。
- 通过zip函数将k和colors串联起来,循环遍历所有聚类并分别画图。其中n_clusters_表示总聚类数。
相关问题
def get_cluster_labels_from_indices(indices): n_clusters = len(indices) cluster_labels = np.zeros(n_clusters) for i in range(n_clusters): cluster_labels[i] = indices[i][1] return cluster_labels
这个函数的作用是从索引列表中获取聚类标签。让我来解释一下这个函数的算法流程:
1. 根据索引列表 `indices` 的长度,确定聚类的数量 `n_clusters`。
2. 创建一个长度为 `n_clusters` 的全零数组 `cluster_labels`,用于存储聚类标签。
3. 对于每个索引元组 `(index, label)`,进行以下操作:
- 将标签 `label` 存储在对应聚类的位置 `index` 上,即将 `label` 赋值给 `cluster_labels[index]`。
4. 返回存储了聚类标签的数组 `cluster_labels`。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函数的使用: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def get_cluster_labels_from_indices(indices):
n_clusters = len(indices)
cluster_labels = np.zeros(n_clusters)
for i in range(n_clusters):
cluster_labels[i] = indices[i][1]
return cluster_labels
# 示例数据
indices = [(0, 2), (1, 0), (2, 1)]
cluster_labels = get_cluster_labels_from_indices(indices)
print(cluster_labels)
```
输出结果:
```
[2. 0. 1.]
```
在这个示例中,输入的索引列表是 `indices = [(0, 2), (1, 0), (2, 1)]`,表示三个聚类的标签分别为 2、0 和 1。
通过调用 `get_cluster_labels_from_indices(indices)` 函数,我们得到了存储了聚类标签的数组 `cluster_labels`,其中 `cluster_labels = [2. 0. 1.]`。
这个函数可以帮助从索引列表中提取出聚类标签,以便进一步分析和使用聚类结果。
def k_medoids(X, n_clusters, max_iter=100): # 初始化类簇中心点 medoids = random.sample(range(len(X)), n_clusters) labels = None for _ in range(max_iter): # 计算所有样本与中心点的距离 distances = pairwise_distances(X, X[medoids]) # 分配样本到最近的中心点 new_labels = np.argmin(distances, axis=1) # 更新中心点 for i in range(n_clusters): cluster_samples = np.where(new_labels == i)[0] new_medoid = np.argmin(np.sum(distances[cluster_samples][:, cluster_samples], axis=1)) medoids[i] = cluster_samples[new_medoid] # 判断是否收敛 if np.array_equal(labels, new_labels): break labels = new_labels return medoids, labels
这是一个 K-medoids 算法的实现。K-medoids 是一种聚类算法,它与 K-means 算法相似,但是它使用实际数据点作为聚类中心,而不是计算出的平均值。在这个实现中,输入参数 X 是一个包含样本数据的矩阵,n_clusters 是要生成的聚类数量,max_iter 是最大迭代次数。
算法的主要步骤如下:
1. 随机选择 n_clusters 个样本作为初始的中心点 medoids。
2. 计算所有样本与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3. 将每个样本分配到距离最近的中心点。
4. 更新每个聚类的中心点,选择距离该聚类内样本距离之和最小的样本作为新的中心点。
5. 判断是否收敛,如果新的标签与上一次迭代的标签相同,则认为算法已经收敛,结束迭代。
6. 返回最终的中心点 medoids 和样本的标签 labels。
这个算法可以用于将样本数据划分成指定数量的不同聚类。它通过最小化样本与中心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聚类结果。
阅读全文